“臣遵旨!”陈渊领命,心中既感到责任重大,又充满了兴奋与期待。
退朝之后,贾长生回到了寝宫。他坐在榻上,回想着朝堂上的种种讨论,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一丝隐隐的担忧。他深知,大隋帝国的建立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道路还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但他坚信,只要自己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就一定能够带领大隋走向繁荣昌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大隋帝国都陷入了一片忙碌之中。李安带领着户部官员们四处奔走,落实减免赋税、鼓励开垦等政策;张武则亲自督建各项工程,每天都奔波在施工现场;陈渊也为了万国来朝的盛会日夜操劳,精心策划着每一个细节。
而贾长生,更是以身作则,每天早早地便来到朝堂,处理政务,听取大臣们的汇报。他时常微服出巡,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他的努力下,大隋帝国的百姓们渐渐感受到了新朝的关怀与温暖,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隋帝国在贾长生的治理下,逐渐走上了正轨。经济开始复苏,百姓生活日益富足,社会秩序井然。而那一场备受瞩目的万国来朝盛会,也在陈渊的精心筹备下,即将拉开帷幕。
在大隋那巍峨而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巨大的梁柱撑起雕梁画栋的殿顶,阳光透过琉璃窗棂,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带,将满朝文武的身影映照得明暗交错。贾长生身着绣着五爪金龙的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面容沉静却难掩眼中的勃勃雄心。
“今日朝会,朕有要事与诸位爱卿商议。”贾长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旷的大殿内缓缓回荡,瞬间让原本还在低声交谈的群臣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挺直了身子,目光专注地望向龙椅之上的帝王。
此时,一位身形魁梧、身披银色铠甲的将军上前一步,抱拳行礼,正是大隋水军都督周猛。“陛下,臣听闻近日朝堂之上议论纷纷,似乎与我水军相关,还望陛下明示。”周猛性格直爽,说话也不兜圈子。
贾长生微微点头,目光从群臣脸上一一扫过,缓缓说道:“如今我大隋初立,百废待兴,民生虽有起色,但朕欲让我大隋经济更为昌盛,百姓生活更加富足。朕听闻在遥远的海外,有一片名为美洲的大陆,据说那里生长着许多我大隋从未见过的作物,如地瓜、土豆、玉米等,这些作物不仅产量极高,且极易种植,若是能引入我大隋,必定能极大地改善我大隋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朕意已决,欲派我大隋水军远洋航行,前往美洲大陆,带回这些作物的种子。”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满是惊讶与疑惑之色。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走出队列,此人是吏部侍郎王忠,他为官多年,为人谨慎保守。“那海外茫茫,路途遥远,且不说是否真有陛下所说的美洲大陆,就算有,途中也必定充满了惊涛骇浪、未知危险。我大隋水军虽英勇善战,但让他们去进行如此冒险的远航,实在是太过危险,万一有个闪失,损失的可是我大隋的精锐啊!”
王忠话音刚落,另一位大臣也站了出来,乃是礼部尚书陈渊。“陛下,臣也认为此事需谨慎考虑。自古以来,我中原王朝虽有与海外交流之事,但大多都是在周边海域,如此远距离的远洋航行,实在是闻所未闻。况且,即便我军能够顺利抵达美洲大陆,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如何沟通交流也是个大问题。万一引发冲突,我军身处异国他乡,孤立无援,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大臣们的反对,贾长生并没有生气,他神色平静地说道:“二位爱卿所言不无道理,远洋航行确实充满了风险。但朕以为,若想成就一番大业,就不能畏惧困难与风险。我大隋如今正值蓬勃发展之际,若能引入这些高产作物,必将极大地提高我大隋的粮食产量,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进而推动经济的繁荣。至于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交流,朕相信我大隋的将士们自有办法。”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户部尚书李安站了出来,他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臣支持您的决定。如今我大隋虽在努力恢复经济,但粮食产量始终是制约发展的一大因素。若真能引进这些高产作物,对我大隋的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而且,此次远航若能成功,不仅能带回作物种子,还能开拓我大隋的海外贸易,为我大隋带来更多的财富。”
李安的话得到了一些大臣的赞同,他们纷纷点头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大臣依然面露担忧之色,认为此事风险太大,不应轻易尝试。
贾长生见朝堂上分成了两派,便将目光投向了水军都督周猛,问道:“周爱卿,你是我大隋水军的统帅,依你之见,此次远航是否可行?”
周猛沉思片刻后,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此次远航虽有风险,但并非不可行。我大隋水军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征战,早已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海战技巧。而且,臣麾下的将士们个个英勇无畏,对陛下忠心耿耿,他们愿意为了我大隋的繁荣昌盛赴汤蹈火。臣相信,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顺利抵达美洲大陆,并带回陛下所需的作物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