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圆满结束,贾长生端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目光缓缓扫过殿下那一片身着朝服、恭敬肃立的群臣。殿内庄严肃穆,唯有偶尔传来的烛火噼啪声打破这凝重的寂静。
“众卿平身。”贾长生的声音在大殿内悠悠回荡,透着沉稳与威严。
群臣齐呼万岁,随后缓缓起身,神色间既有对新朝的敬畏,又怀揣着对未来仕途的期许。
“如今我大隋帝国初立,百废待兴。”贾长生微微皱眉,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思索,“高句丽虽已平定,但民生凋敝,百业待举,朕欲即刻着手恢复与建设,众卿可有良策?”
这时,一位身材清瘦、面容睿智的中年官员出列,此人正是新任户部尚书李安。李安躬身行礼后,朗声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减免赋税。辽东之地经多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减免赋税可使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再者,可鼓励开垦荒地,对于愿意耕种的百姓,朝廷给予农具、种子等扶持。”
贾长生微微点头,面露赞许之色:“李爱卿所言极是。百姓乃国之根本,唯有百姓安居乐业,我大隋方能长治久安。此事就交由李爱卿负责,务必尽快落实。”
“臣遵旨!”李安领命退下。
接着,工部尚书张武也上前一步,抱拳道:“陛下,辽东地区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道路、桥梁亟待修缮,水利设施也需重建。臣建议征调民夫,由朝廷出资,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此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复苏。”
贾长生略作思考后说道:“工程建设之事关乎国计民生,意义重大。但需注意,征调民夫不可过度,以免加重百姓负担。张爱卿要合理规划,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张武领命而退。
随后,朝堂之上又围绕着军事防御、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贾长生认真倾听着每一位大臣的建言,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他深知,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绝非易事,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待各项事务商议完毕,贾长生正欲宣布退朝,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礼部尚书陈渊出列,神色间略带犹豫。
“陈爱卿,有何事要奏?”贾长生敏锐地察觉到了陈渊的异样。
陈渊深吸一口气,躬身道:“陛下,臣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如今我大隋新立,周边各国虽已遣使来贺,但其中不乏心怀叵测之人。臣担心,若不尽快确立我大隋在诸国中的地位,日后恐生事端。”
贾长生目光一凛,微微坐直了身子:“陈爱卿所言甚是。朕也正有此意,你且说说,该如何确立我大隋的地位?”
陈渊顿了顿,说道:“臣以为,陛下可效仿历代盛世,举办一场万国来朝的盛会。邀请周边各国国君或使者齐聚我大隋都城,展示我大隋的国威、文化与繁荣。如此一来,既能彰显我大隋的大国风范,又能让各国对我大隋心生敬畏,不敢轻易来犯。”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点头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个扬我国威的好机会;有的大臣则面露担忧之色,担心此举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贾长生沉思片刻后,目光坚定地说道:“陈爱卿此计甚好。朕要让天下人知道,我大隋帝国乃天朝上国,威德远播。此事就交由陈爱卿负责筹备,务必办得隆重而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