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秋,西安古城居民区。

“老李,您瞧瞧,这青花瓷瓶可是明代的,少说也得值个三块五,字帖和书画,我这都给算五块一斤。”

李守义望着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眼神却异常锐利的年轻人赵晨,心中不禁泛起嘀咕。

他早有耳闻,这个赵晨是去年最早一批从乡下返城的知青,却干起了收古董的行当,着实让人费解。

按常理,首批返城的知青大多能安排进国营单位。

可偏偏这小子,国营单位的职位不要,偏偏走街串巷收起了古董。

这在西安古城里,可是件稀罕事,大伙儿茶余饭后都爱议论,觉得这年轻人要么是特立独行,要么就是脑子进水了。

收古董这行,在当时多数人眼中,与拾荒无异,古董等同于破烂,破烂意味着不值一提。

即便是真有价值,也鲜有人愿意将其视作珍宝,更别说主动送上门卖了。

多数人更倾向于将家中老旧物件直接丢弃或焚烧,除非家中藏有金银细软,否则鲜有人关注。

但赵晨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现状,他挨家挨户上门收购,不少人家中积压的老物件因此有了去处。

身为西安古城博物馆副馆长的李守义,并未像其他人那样对赵晨的行为嗤之以鼻,反而心生好奇。

他总觉得,这个年轻人收古董的目的绝非表面那么简单。

他渴望探知赵晨背后的真正意图,是否真有其独到之处。

“赵晨啊,你这收古董的本事是从哪儿学的?怎么好端端的知青不当,干起了这行?”李守义忍不住问道。

赵晨嘿嘿一笑:“李馆长,您这是哪儿的话,我这不是响应号召,劳动最光荣嘛。我就像一颗革命的种子,哪里需要就播撒到哪里。”

李守义瞪大眼睛笑道:“你小子,我早晚得把你的底细摸清楚。”

赵晨从兜里掏出五块钱:“李馆长,您收好,这是这次的货款,以后有古董尽管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