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川县隶属初阳郡,距离南方最富庶的东临郡两千多里。
他们一行人,一开始一天能走五六十里,等到粮食越吃越少,沿途水源补给不足,一天二十里都算很多了。
走走停停,这么着走了一个月,大多数人粮食都吃完了,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去吃树皮,啃草根。
姜大家六口人,老妻、儿媳和两个小孙已经瘦得不成形。
姜大和儿子本是壮劳力,身体底子好,一路上还得护着一家人,吃的比四人多些,可也是形容枯槁。
不幸又幸的是,一个月过去,旱灾越来越严重,初阳郡饿死不少人,逃出的流民有增无减,官府终于重视了。
初阳郡郡守上奏请罪,恳请朝廷开常平仓赈灾并妥善安置流民。
姜大这批逃荒人,这会已出了初阳郡又出了平北郡,路上行走也不再避人,哪里的路通畅便捷走哪里。
粮食吃完了,不往人前走,不从富裕的县过,哪里还能活。
最差不过是被官府抓了或打杀了,可要是遇上善人赈粥那得多好啊。
起初,面对这一大群流民,大多数县都是城门紧闭的,但越往南走受灾越轻也越富,他们真就遇上善人了。
想吃饱不可能,能喝上热乎的稀粥已是大幸。
这粥热乎得让不少人不想在往前走了,越往前走就越多人贱卖自身为奴。
或许大多人逃荒并没有什么目的地,哪处能落脚就在哪处停下。
姜大却是个执拗的,一心想去东临郡。
在他看来,那是个极富庶的地方,去那日子过得不会差。
再者旱灾越来越严重,流民越来越多,朝廷肯定会管的,说不定到了东临郡还能分到几亩荒地。
开荒不怕,头几年官府必是免除赋税徭役的,闲时进城做雇工,怎么都能养活一家。
只要头几年熬住了,以后儿孙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姜大的畅想很美好。
像姜大这般想得不在少数,毕竟最早选择弃乡里逃荒的人,多少有些见识,也不愿卖身为奴。
还有些人是想着为奴也要找个更富庶的地,就攒着劲往前再走走。
哪成想,后半程的路更难走。
赈粥的县是多了,可都不愿收容流民,官府不许流民进城,也禁城内私买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