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开学的一些事情

高等县级学堂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也是全面培养学子品德和能力的熔炉。征服者发现,这里的课程安排不仅包含了儒家经典的讲授和朝廷政策的剖析,还设计了丰富的课外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身心,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学堂的操场上总是人头攒动,学子们在课后挥洒汗水,参加各类训练。征服者被深深吸引,尤其是武术训练和骑射练习唤起了他对曾经军旅生活的回忆。

征服者决定报名参加这些课外活动。他曾在军中服役多年,习惯了每天的体能训练和军纪的约束。如今重回这种强度的锻炼,使他倍感亲切,也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激情。学堂的武术训练不仅教授传统的拳法和兵器技艺,还有专门的技击比赛,以模拟实战的方式培养学子的反应能力和勇气。征服者深知这些技艺的重要性,他不仅仅是为了健体,更希望能通过这些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备未来应对复杂的局势。

武术训练的第一天,导师李师傅亲自授课。这位李师傅曾在朝廷的精锐骑兵队中效力,后来因伤退役,转任学堂的武术教头。他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从站姿、步法到每一招的发力,都必须按照最正统的武术套路进行训练。征服者尽管有些基础,但毕竟多年未曾系统练习,他认真地跟随李师傅的指导,从最基础的动作开始,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细节。

在一次体力训练中,李师傅安排了一项负重跑步的任务,要求学子们背负砂袋绕操场跑十圈。征服者虽然已经尽力而为,但毕竟在学堂的学习生活使他的体力有所下降,跑到第六圈时,他感到体力不支,脚步沉重。就在这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曾经在军营中度过的那些艰难时光:寒冬腊月的长途行军,烈日酷暑下的沙场演练。那时的他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如今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他重新调整呼吸和步伐,咬紧牙关继续前进。最终,他坚持跑完了全部的圈数,虽已汗流浃背,双腿酸痛,但内心却充满了满足感。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尽管学堂的学习压力巨大,但体能和意志力同样不能忽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征服者”,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

除了武术训练,学堂的骑射课程也让征服者深受启发。清朝立国以来,弓马骑射一直是武人的基本技能,而骑射的训练更是学堂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征服者曾在军中习得骑术,虽然这些年有所生疏,但在学堂的练习场上,他迅速找回了那种驰骋的感觉。马背上的训练不仅锻炼了他的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更让他找回了一种征战四方的豪情。

在一次骑射课上,学堂安排了一场射箭比赛,要求学子们在骑马疾驰的过程中射中目标。征服者策马奔腾,手中长弓拉得如满月般圆润,箭矢如离弦之箭直奔目标。然而,第一次射出的箭却偏离了靶心。这让他心中一紧,但他没有气馁,而是迅速调整心态,在下一轮中集中精力,屏息凝神。第二次射击时,他拉开弓弦的手稳如磐石,箭头直指靶心。箭矢飞出后,稳稳地命中了目标,赢得了在场学子的一片喝彩。

这种日常的武艺训练和竞赛不仅磨练了征服者的技能,也让他在学堂里收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发现,很多同学都曾有过类似的军旅经历,大家在训练时互相鼓励,在比赛中彼此切磋。这种友情与竞争的氛围,让他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军营,不同的是,此时的他不仅要挥舞兵器,还要用头脑去面对更加复杂的学术挑战。

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征服者也逐渐摸索出一种学习与锻炼相结合的方式。他发现,当自己在学习疲惫时,适当的体能训练能让头脑更加清醒;而在体力训练后,阅读经典时反而会更加专注。他开始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武术和骑射训练,把这些活动当作调节自己学术压力的一种方法。白天,他在课堂上专心学习,课后则投入到强度较大的体能训练中。这样,不仅能让身体得到锻炼,也能帮助他在学习上更加高效。

渐渐地,征服者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学习的效率也随之上升。他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整个人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学堂里的同学们看到他在课堂和训练场上的出色表现,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他的朋友们为他感到骄傲,而他的竞争对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努力和进步。

这段时间的经历让征服者深刻体会到,清朝学堂的培养方式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文人学士,还旨在塑造出身心兼备的栋梁之才。学堂不仅注重学问,更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这与清朝“文武兼备”的治国理念一脉相承。征服者明白,自己在这里所学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一种更为全面的成长方式。

他回想起老师吴青远对他所说的话:“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但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是打开这把钥匙的力量源泉。”这句话在他心中逐渐升华为一种信念,成为他在学堂里不断前进的动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征服者逐渐找到了学习与体能训练的平衡点,体会到文武双全的乐趣和价值。这种平衡不仅使他的身体素质日益增强,也让他在学习中更有耐心和毅力。他逐渐领悟到,真正的“征服者”不仅仅是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人,更是能够在各个方面做到最好的自己,无论是面对知识的挑战还是体能的考验。

征服者相信,随着自己的不断努力,他必将能够迎接更加艰难的挑战,开创属于自己的非凡人生。

那一天的学术讨论会,征服者本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讨论的主题是《四书五经》中关于“治国理政”的经典段落,以及如何将这些古代思想应用于清朝当下的实际政治中。征服者原以为凭借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一些课外的补充阅读,可以在讨论中有所表现,然而,当老师吴青远提出一连串深入的问题时,他却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吴青远的提问紧扣经典与现实的联系,涉及到如何在经济、军事、民生等领域具体施政的问题。征服者原本对《孟子》中的“仁政”思想有着一定的理解,但当问题转向如何在清朝当时的财政困局中实施“仁政”时,他的回答便显得空泛,缺乏具体的可行性分析。讨论的气氛骤然凝重,教室里的其他同学纷纷露出思索的神情,有些人甚至开始低声议论。这让征服者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羞愧。

讨论会结束后,他一个人默默地离开教室,心情沉重。回到宿舍,他在书桌前坐了很久,脑海中反复回放着老师的提问和自己结结巴巴的回答。对于一个习惯了在军营中接受挑战和克服困难的人来说,这次的学术挫折给了他不小的打击。过去的战场上,敌人是看得见的,而现在,学问和知识的深度却像是一座无形的高山,让他难以攀登。

接下来的几天,征服者的情绪始终难以振作。他在课堂上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平时积极参与的课外活动也少有兴致。甚至在武术训练中,他的表现也明显不如以往。同舍的几位同学看出了他的低落,纷纷前来安慰他。舍友张儒生说道:“在学堂里,遇到挫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每个人都有准备不周的时候,这正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然而,真正让征服者走出低谷的,是导师吴青远的再次找他谈话。吴青远没有批评他在讨论会上的表现,而是平静地问道:“你觉得自己为何会回答得那么勉强?”征服者沉默片刻,低声答道:“或许是因为我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对学术的探讨也流于表面。”

吴青远点点头,微笑着说道:“不错。学问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它更需要结合现实的背景去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有用。你曾有过军旅的经历,知道战场上的事情并不都是照书本上写的那样发生。学术讨论也一样,我们需要学会在理论和实际之间架起桥梁。”

征服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吴青远接着说道:“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挫折而停止进步。真正的成长往往是从反思开始的。你可以把这次失败看作是重新审视自己学习方法的机会,找出不足之处,继续改进。”

导师的话点醒了征服者,使他认识到自己过去在学习上的一些问题。虽然他一直勤于读书,但更多的是记忆和背诵,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则显得薄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不能再只停留在背诵书本上,而是要把经典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征服者开始采用一种更加积极的学习方式。他在阅读经典时,不再只是囫囵吞枣地记忆文字,而是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事进行分析,设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书中的内容。此外,他还广泛查阅清朝的政务文书,了解当时的朝廷政策,甚至找来一些官员的奏折阅读,以此加深对清朝现状的理解。

征服者还特别留意在讨论会上的其他学子的发言,学习他们如何用逻辑清晰的论述打动听众。他发现,有些同学擅长从细节入手,用具体的数据和事例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他自己则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因此,他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即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和记录那些有助于理解的事例和数据,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论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