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开学快乐

清晨的阳光洒在高等县级学堂的校门前,透过门楼上方的“士子登科”匾额,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一天,是新生入学的日子,学堂里充满了热闹的气氛。征服者早早来到校门前,望着那古朴庄重的校门,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激动和敬畏之情。

踏入学堂的广场,征服者看见四周整齐列队的新生,身着统一的学子服,脸上写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身旁有些同学正在低声交谈,分享各自的背景与经历,也有人静静地看着远方,目光中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广场中央,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箴言,这让征服者感到肩上的责任更为沉重。

入学典礼很快开始,学堂的掌教身穿深色的儒服,步履稳健地走上讲台,周围顿时安静下来。掌教是清朝一位着名的学者,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闻名,他不仅是学堂的掌舵者,更是许多学子心中的精神导师。他目光深邃,扫视着台下的众人,缓缓开口道:“诸位新生,今日踏入这学堂,便是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此处不仅仅是求学的所在,更是锻炼志气、磨砺品德的场所。你们的学问与操守,将决定未来国家的命运。”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在广场上空回响。

接着,掌教带领全体新生宣读入学誓言。征服者站在队列中,随着掌教的引导,铿锵有力地宣读誓言:“吾辈学子,当秉承儒家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笃志好学,不负所托。今立誓于此,誓为国家昌盛、百姓安康而奋发图强,绝不懈怠!”话音落下,新生们纷纷挺直了腰板,神情专注而庄严。征服者心中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一条光明的求学之路,正在他面前铺展开来。

宣誓结束后,掌教继续讲述学堂的历史和传统:“高等县级学堂自建立以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无论是经史子集的典籍研习,还是为官从政的实务操练,都是你们在此求学的必修之课。”掌教的话语中不仅有对学堂辉煌历史的自豪,还有对未来学子们的期望。征服者听着这些话,内心更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知道,自己不仅是为了光耀门楣而来,更是为了将来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为国效力的栋梁之才。

典礼的最后,掌教向新生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在这里,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是要在学堂之外的更广阔天地里,发扬光大。将来你们步入仕途,或是从戎卫国,皆须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掌教的教诲如醍醐灌顶,让征服者意识到,这所学堂不仅仅是获取功名的途径,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典礼结束后,征服者站在学堂的广场上,感受着四周的熙攘与热闹,心中逐渐升腾起一种无言的力量。他想到,入学典礼上的每一句话,不仅是对所有学子的勉励,也是对他个人的挑战。征服者深知,虽然自己已经迈进了学堂的大门,但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离开广场,他独自漫步于校园的长廊之中。四周高大的古木掩映着楼阁,书声琅琅的教室透出浓浓的学术氛围。征服者一路走着,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尽期待。他坚信,只要自己在这片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土地上不懈努力,终将会有所成就。

回到宿舍后,征服者将学堂赠送的《四书五经》置于书案上。他凝视着这些沉甸甸的经卷,仿佛看见无数古圣先贤的智慧在眼前铺展。那一刻,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在这学堂中学有所成,成为能够为国家效力的栋梁之才。

征服者漫步在高等县级学堂的校园里,一路走来,耳边回荡着朗朗的书声和学子们的讨论声。这片校园比他之前在县衙考场所见的任何地方都要宽阔和多样,令人心生敬畏与向往。周围的一切都在吸引着他——不论是高耸的藏书楼、气派的讲学堂,还是一侧开阔的练武场,都无不透露出学堂作为清朝人才培养之地的非凡气度。

他来到了藏书楼前,眼前是一栋古朴却不失庄严的建筑。楼前有几位学子正兴致勃勃地讨论学问,话题涉及经史子集的研读、时事政治的分析,甚至还有对朝廷政策的见解。征服者听着他们的讨论,心中不禁暗暗感慨,这里的学子们不仅仅专注于书本知识,还关注天下大事,显示出一种兼济天下的情怀。这与他在乡间时所见的书塾大不相同,更让他意识到,在这里的学习将不仅仅是为科举做准备,而是要培养治国安邦的能力。

继续向前,他走到了讲学堂的正门。讲学堂大门宽敞,朱漆大门两旁挂着对联,上书“治国经邦以才干为先,学道立身以修养为重”。他停下脚步细细品味对联中的深意,心中默默记住了这些字句。就在他驻足时,一群学生鱼贯而入,纷纷在讲堂内落座,等待老师的授课。征服者好奇地探头望去,只见老师已经走上讲台,开始讲解《大学》篇中的“格物致知”。他悄然退出,心中对讲学堂的课程内容有了些许了解,也越发期待起自己的第一堂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走过讲学堂后,他来到练武场。练武场内传来阵阵喝声,几十名学子正在练习武艺,教习手持一根长鞭,来回巡视,指点学生的动作。征服者看着这些学子挥汗如雨,心中升起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作为曾经的军中一员,他深知习武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培养勇气和意志的关键途径。在这座学堂,文武双修显然同样受到重视。

就在征服者沉浸在这些丰富的校园景象中时,一个热情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新来的吧?”一个看起来年纪稍长的学生走了过来,脸上带着友善的微笑。“我是陈骏,算是这里的老生了。我看你一脸好奇的样子,想必是第一次来逛校园吧?”

征服者点点头,礼貌地回答道:“是的,我刚刚入学,对这里还不太熟悉。”

“没关系,我带你转转吧,”陈骏爽快地说道,“学堂的规矩和传统可不少,一下子都适应过来也挺难的。跟我来,我给你讲讲。”

两人边走边聊,陈骏详细介绍了学堂的各项规矩和传统。例如,每天早晨的晨课是学堂的固定安排,所有学子都必须参加,无论寒暑;此外,学堂有四大书会,每个书会有着各自的学术倾向和研究领域,学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加入,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还有各种考核和演讲活动,都是学堂中锻炼才干的重要机会。

“不过,这里的挑战也不小,”陈骏话锋一转,略带严肃地说道,“每三个月就有一次大考,成绩优秀的学子会受到掌教和老师们的赏识,还有机会推荐参加省级学堂的选拔;而如果成绩太差,学堂可不养闲人,退学也是有可能的。”

“那如果退学了呢?”征服者好奇地问道。

“那可就麻烦了,”陈骏摇摇头,“除了丢了面子不说,回到家乡也很难再有好出路。你知道的,能够进入高等县级学堂的,都是地方上数一数二的才俊,如果在这里都无法脱颖而出,那未来的仕途恐怕也不乐观。”他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不过,也别被吓到了,只要你愿意努力,这里的老师还是很愿意指导学生的。尤其是那些愿意吃苦、刻苦钻研的人。”

征服者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暗暗决心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他的眼光扫过四周,看着那些正在藏书楼、讲学堂、练武场忙碌的学子们,心中升腾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斗志。他知道,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磨砺意志和性格的熔炉,想要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唯有加倍努力。

在与陈骏的交谈中,征服者渐渐明白了学堂生活的全貌。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需要积极适应和拼搏的环境。学子们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既有朝夕相处的友谊,也有在各种考核中的较量。他意识到,自己未来的每一步都必须稳扎稳打,在不断提升学问和技艺的同时,也要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生活挑战。

随着对学堂的进一步了解,征服者对自己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他知道,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锻炼和塑造一个更加全面的人才,而他正渴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干和毅力。怀揣着这一份期许和斗志,征服者开始为接下来的学堂生活做好准备,全心投入到学堂丰富多彩的学习和训练中去。

征服者来到高等县级学堂的集体宿舍,迎接他的是一间宽敞的房间,里面摆放着四张木床和简单的书桌,窗外是学堂内一片静谧的竹林,微风吹过,竹叶轻响,带着几分清幽的气息。这是他今后数年将要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他走进宿舍时,已经有三名新生先到,一看到他,大家纷纷起身打招呼。征服者自我介绍后,得知舍友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有来自江南的富庶之地,也有来自西北的边关重镇。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正如大清帝国的幅员辽阔般,他们身上带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也带着各自的奋斗故事。

其中一位叫李骏的舍友来自苏州,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盐商,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四书五经早已烂熟于心。李骏的谈吐温文尔雅,透露出一股江南学子的清秀气质。他表示,自己来这里是希望能通过学堂的学习,在将来为家族的生意谋得更多的便利,也能有机会步入仕途,为朝廷效力。

另一位舍友是郭勇,来自西北边关。他的家世并不显赫,父亲是个军户,母亲则在家中操持家务。因为家中条件有限,他在边关长大,时常看到父辈在边防线上与外敌抗衡,因此他自小习武,也对军旅生活充满了向往。来到学堂后,郭勇希望自己能不仅习得文才,更希望在武艺上有所精进,将来能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位舍友叫杨志,是一位来自中原地区的农家子弟。他的父亲曾是当地的一位塾师,虽然家境清贫,但杨志自小在父亲的教导下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基础。为了能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杨志努力学习,希望能在将来的科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家人争光。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