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几艘来自不同国家的商船在南海发生了航道纠纷。按照传统,这种情况往往会演变成武力冲突。但在李修然建立的海事仲裁制度下,各方选择了和平协商。
"让我看看。"马丁接过文书,发现这起纠纷涉及到李修然二十年前预见的一个问题:随着贸易规模扩大,传统航道已经不敷使用。
"把各方代表请到议事厅,"他说,"我记得先生留下了一份关于多重航道规划的方案。"
议事厅里,来自各国的代表围坐在一张圆形会议桌旁。这种会议形式是李修然首创的,强调各方平等对话。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海图,那是李修然亲手绘制的"双子海图"复制品,上面标注着数十条主要航线。
"诸位请看,"马丁指着海图说,"先生在设计这些航线时,就考虑到了今天的情况。他提出了'分时分级'的概念——根据船只大小和货物种类,在不同时段使用不同航道。"
会议结束后,马丁来到了港口的另一处重要建筑——东西文化交流馆。这座建筑融合了东西方建筑风格,正如它的功能一样:连接不同的文明。
大厅里,一群来自各国的学者正在观看一场特别的展览。展品是一套航海仪器的演变史:从最早的六分仪到改良后的天文定位仪,每一件都凝聚着李修然的智慧。
"这个设计太超前了,"一位英国学者赞叹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不敢相信二十年前就有人想到了这种测量方法。"
"是的,"一旁的中国学者补充道,"李先生总说,科技的进步要建立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看这个六分仪,就融合了阿拉伯的测量理论和中国的指南针原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马丁驻足在一幅画像前。画中的李修然正在给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讲解航海知识。那是他最后一次在福宁书院授课的场景。
"大副,"一个年轻助手匆匆走来,"医学馆那边有新发现。他们在整理马库斯医生的笔记时,发现了一些关于李先生的记载。"
马丁快步走向医学馆。这座建筑里飘散着各种药材的气息,东方的草药与西方的提取设备和谐共处。一位戴着眼镜的医生正在向学生们展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这是李先生最后一次给马库斯医生的建议,"医生说,"他预见到了航海规模扩大可能带来的疫病传播问题,建议在主要港口建立检疫制度。如今看来,这个建议拯救了无数生命。"
夜幕降临,马丁来到港口的灯塔顶端。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巴达维亚港。港口里,各国商船的桅灯如同繁星点点,映照在平静的海面上。
"多么和平的景象。"他轻声说道。想起二十五年前初次见到李修然时,这片海域还充满着争端与杀戮。海盗横行,列强争霸,每一次出海都可能是生死离别。
一阵脚步声传来,是他的老朋友、来自日本的山本一郎。这位曾经的武士,如今是东亚航线的主要协调官之一。
"想起他了?"山本在马丁身边站定。
"是啊,"马丁笑了笑,"记得他最后一次出现时说的话吗?'我们终将远航,但留下的不只是航迹,更是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