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双子遗产

福宁书院的钟声回荡在清晨的海雾中。

张明远站在主楼的露台上,望着渐渐明亮的东方。二十年过去,当年那个在货舱里偷渡的少年,如今已是书院的教务总管。

"张先生,"一个年轻教师匆匆走来,"马尼拉来的信件。"

张明远接过信件,认出是红胡子老汉斯的笔迹。这位北欧海盗如今负责管理东南航线的安全,同时也是福宁书院在南洋的联络人。

"先生,"年轻教师犹豫了一下,"您说李院长他真的......"

"他没有消失,"张明远微笑着打断他,"他的精神一直存在于这片海域的每一个角落。看看我们现在的航海图,那些新开辟的航线,哪一条不是按照他留下的方法测绘的?"

正说着,院子里传来一阵喧闹。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正在研究一台新式望远镜。那是根据李修然的设计图纸改良的产品,由郑家的工匠与西方工艺师傅共同打造。

"李院长说过,"张明远望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真正的航海家应该既懂得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来,我给你们讲讲当年的故事......"

课堂上,张明远取出一张古旧的海图。这是李修然留下的众多航海图之一,上面不仅标注了航线,还记录了洋流、风向,甚至鱼群迁徙的规律。

"看到这些红色的标记了吗?"他指着图上的几个点,"这些都是危险海域。二十年前,这里每年都有船只失事。但自从我们建立了预警制度,意外已经减少了八成。"

一个来自暹罗的学生举手提问:"先生,我听说李院长还创立了'海上联合巡航制度',这是真的吗?"

张明远点点头:"不仅是真的,这个制度现在已经成为各国海军的标准做法。记得当初......"

他的思绪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时候,海盗横行,各国军舰互相敌视。李修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由各国海军轮流巡逻特定海域,共同打击海盗,保护商船。

起初,这个提议遭到了各方反对。直到有一次,一艘满载丝绸的商船在马六甲海峡遇险,多国海军联合救援,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的海难。从那以后,这个制度逐渐被接受,最终成为了海上的通行规则。

"李院长说过,"张明远继续道,"大海不应该是分裂各国的屏障,而应该是连接彼此的桥梁。"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课堂。郑家的一位管事匆匆走来:"张先生,郑提督请您立即过去,有重要的事情商议。"

郑家的议事厅里,郑成功正在和几位航海商会的代表商议。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海域图,上面标注着数十个贸易港口和航运据点。

"张先生来得正好,"郑成功说,"荷兰人又提出了新的贸易条例,我们需要商议对策。"

张明远接过文书仔细阅读。这份条例试图限制东方商船在爪哇海域的活动,明显违背了当年李修然主持制定的《海上贸易公约》。

"他们想试探我们的底线,"一位商会代表愤怒地说,"如果我们让步,其他海域也会效仿。"

郑成功沉吟片刻:"让我们回顾一下李先生当年是如何处理类似情况的。"

张明远想起了那次关键的谈判。那时候,李修然并没有直接对抗,而是提出了一个双赢的方案:在争议海域建立联合商站,由各方共同管理,分享利益。这个创举不仅化解了冲突,还为后来的《海上贸易公约》奠定了基础。

"我们可以效仿当年的做法,"张明远建议,"在巴达维亚设立一个联合商务总署,各方派代表共同监管。这样既保证了贸易公平,又能增进互信。"

"好主意,"郑成功赞同道,"这正是李先生教导我们的:与其对抗,不如创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