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逐渐悟道的清风(一)

大道正途 天民思想 2002 字 7个月前

“希夷”也作“依希”指昏暗隐约状不可细察。

“听而不闻,谓之希”说的是听别人说“道”的事,未必就真的懂“道”了,还是不甚了了罢了!

“希”肯定有疏而不足之意。因为“稀”指禾苗稀疏,源自本字“希”。

“抟而不得,名曰徽。”

字面上讲然是抓也抓不到,这就是隐约消泯的状况。

插点废话,徽本指紫徽星,闪烁不定不可捉摸。

紫徽星被中国古代天相迷信谓之为“帝星”,可见其难得一见。

不过最可悲的是宋徽宗,以帝星而自称,真还不可捉摸了事!

“此三旨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就说“道”是混通的,不是那么专注于某方面就可以得之的。

因为“道”是这些的结合体,混然为一,不可偏执,也不可细究!

我们也不能迷信老子,因为他也不可能说清楚“道”究竟是咋回事。

可以理解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因道而生又循道发展,有“总的道(大道)”也有各方面的具体表现。

老子想强调的是要依“总的道”来行各方面各自的“道”。

就统治而言,不能为统治而统治,要根据“大道”而出发行“统治之道”

这就是他的“自然之道”。

因此,他提出统治者要尽可能去理解“大道”!

这章说的就是理解大道该注意的方式;不偏执地去强制弄清所有细枝末节,而应整体把握。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说的是“道”的上面不清楚(皦,光明清晰的样子)是啥回事,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昧),即使用再多标准去衡量它(绳绳兮)也不可说清何以为“道”,反而又觉得它不是具体的东西了。

这是强调“道”的高深不可达诂!潜在地又说了对道必须把握主旨潜心而悟,从而达到融汇贯通。

所以道家选传人极重悟性,走的是“英才教育”一途。

虽然战国至汉初道家是三大显学之首,其实得其真传者不多。

很显然,老子讲究明其理而又避免两种情况:

一,把握概要,注重笼统综合理解,不穷其理。

从某种角度看,要穷究尽“道理”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即使穷其理了,又会反其理。

假如人类把自然界所有原理都掌握得很到位并运用得很好了,最终结果还是回归自然!

因为终于发现其实回归自然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所以,老子的局限性或许正成就了他的高明之处。

故老子也挺讲究不要自满。

至少从这点上可看出他没自满到自认为彻底搞清楚“道”了。

他也仅是表达下自己的认识:要综合地去领悟道,捕捉道的痕迹而已。

第二点,可看出老子反对“绳绳以规”地去研究“道”。

他提倡悟道,但反对刻板地把“道”按框架模式去“学”,而是要融汇贯通地去悟道的真谛。

不得不佩服老子这种宏观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