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社会人心的贪念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公平引起的失衡而造成的。
人民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但绝大多数老百姓仅是在乎生活质量而已,并不是非要搞个出人头地而持贪心的。那种一心非要混出个“人上人”的人,其实就是老子所谓的“智者”,为达目的什么招都去想!
最后,老子只草草总结了一下,说“不要贪啊,事做成了就行了,这才符合天道!”这就是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
接下来是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章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几章内容要点总结起来延伸至具体到对统治者身上的素养要求。
前面老子基本上都在说道如何圣人又如何。虽有潜在的希望统治者要像圣人那么去做,但还并未明确直接地提出落到实处统治者该如何去做。
从这章起论述重心基本上开始落在这上来了。
“载营魄”是指人的精神活动,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载营,承载营运。魄,精神内核(如“气魄”指人的精气神聚集而形成的一种外在表现,算一种神情气势,能为他人感知。古人认为人有三魂六魄。)。故“载营魄”在此指人内在世界精神活动主导人的身体活动形成一个完整一致的统一体。
当然,也有专指人的精神活动的,比如自省、静坐明悟等。道家也称之为“内视”,后演化成一种静坐修炼之法。
“抱一”指保持纯一。
前面老子说过,“道”的特点于“无”的內在上是极其纯一的,他用“湛兮”来形容。所以老子希望统治者在日常思索、理解感悟世界时要能像“道”那样保持虚静纯一,从而更能领悟到“道理”(我们至今从汉语这些词汇上都还看得出道学对人们的影响来。“道理”“道理”,乃“道”之理,正确性不容辩驳)。
“能不离乎?”说的就是思想活动能否达到不脱离“道”。
很明显,老子要求统治者循道行事,肯定要强调统治者必须心中一直有“道”,才可能随时从“道”出发去考虑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