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咱们一起看看,你俩也给我讲讲。”李复认真回应着。
箱子打开,图纸被抱到桌子上。
每张图纸上都有序号,倒是不用担心被打乱。
至于说,这个时代的工匠是否比后世工匠在技艺上有什么不同,完全不用担心。
大唐,也有辉煌的建筑。
大明宫。
便是故宫,在大明宫面前,不过是区区计量单位罢了。
只不过如今,朝廷还没有考虑重新建造宫殿的事。
毕竟,国库方面........说来惭愧。
为李渊在庄子上修建行宫,完全就是泾阳王府来掏钱,既不用朝廷户部拨调钱粮,又不用李二凤内帑私库掏钱。
虽然茶叶买卖的一些收入,进了宫中,但是李二凤的私库,不一定有多么的富裕,当皇帝嘛,钱多,但是用钱的地方也多。
有一些是会被臣子知道的,但是臣子不能说什么,宫中走账走的又不是国库和户部,内帑是皇室内库,大臣们管不着。
当然还有一些,就是大臣们不知道的东西了。
送到宫中的钱财不少,但是,好像进去就进去了,后续没有什么水花。
户部的增项,也只是去年多了一份茶税,虽说不少,但是比起其他庞大的税收体系来,也不算多,但总体上,去年户部的账目,看着就喜人,库房里的钱粮财货,也十分充裕。
贞观三年底到四年初被掏空了的国库,总算是喘过气来了。
朝廷上下,都祈愿今年也是个好年景,可别再让朝廷掏兜了,掏怕了。
并非是怕国库支出钱粮,而是一旦年景不好,支出钱粮,就意味着少则几十万,多则百万的大唐百姓遭罪。
而泾阳王府的钱,因为茶叶买卖分账以及泾阳王府麾下其他产业收入的缘故,李复自己估算着,似乎,好像,大概,差不离,貌似.......
比李二凤的私人小金库要富裕些。
作为一个郡王,怎么能比皇帝富裕呢?
这钱,得花。
泾阳王府用不着留那么多钱,反正钱财的进项是源源不断的。
超过一定程度的财富,那就不是什么福气,而是祸根了。
花点不值钱的小钱,办点正儿八经的大事,这买卖,划算。
给李二凤花钱,李复高低得讨点什么好处,但是给李渊花钱,那就比较纯粹了,不为好处,就为了让老头儿开心。
至于李二凤怎么想。
好好想想。
到最后,当爹的手里的那点东西,还不是你这个儿子的?有什么好想的?
给李渊修行宫这一项,势必是未来泾阳王府最大的支出项。
在修建的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往外掏钱,而且,花费还不小呢。
当然,这钱也不白花,这是李复身为一个侄儿,向对自己有大恩的老叔表孝心,任谁都说不出什么话来。
因为动机方面也没问题啊,全长安的人都知道,但凡没有李渊出城溜达,就没有泾阳王李复的今天。
李复花钱讨太上皇的欢心,那不理所应当吗?
至于什么大兴土木兴修宫殿,奢靡度日之类的。
呵呵,谁敢参奏他?
上次修宅子的事儿,李复还没计较呢!
大兴土木,奢靡度日?
本王四季常服不过八套,大冬天的睡觉都没让丫鬟暖床,奢靡你大爷!
李复和姜确还有阎立德三人研究了十多天,终于出了最后的图纸。
相比较原先的图纸,改动着实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