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袁可立心里对孙承宗一阵腻歪,“是,陛下,不知该如何处置孙阁老?”
这一世的袁可立与孙承宗并没有一起应对辽东战事,所以也就不存在历史上的交情,所以,面对战败的孙承宗,袁可立可就没有半分的同情与掩护。
说实话,自从孙承宗十一月底被召回京城后,虽然没有像杨镐一样被关进大牢,但也被禁足在家,朱由校一时都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曾经的先生。
但现在袁可立把孙承宗战败的事情挑了出来,朱由校也不得不面对,“袁阁老以为,孙先生该如何处置?”
朱由校并没有直接称呼孙承宗的大名,也没有称呼他的官职,而是关系亲昵的先生,表明了他希望其他人能对孙承宗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
“回陛下,孙阁老作为帝师,曾对整顿宣大军政与收复河套立有大功,虽经历了沙柳河之败,但也是功大于过,可令其归家荣养!”
袁可立虽然心里不爽孙承宗,但面上还是要给足孙承宗体面,毕竟他孙承宗还有个十分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帝师。
若处罚得太狠,心里是爽了,但却得罪了眼前的皇帝,当然,可能还有徐光启与魏广微等人。
“启奏陛下,臣反对,孙阁老虽然应对沙柳河之败要承担不小的责任,但不至于到罢官夺职的地步,臣以为对其降职处理便十分的合适!”
果然,袁可立的话音刚落,徐光启这个与孙承宗交情不错的大学士,就马上出来反驳了袁可立的重罚建议。
“回陛下,孙阁老虽有大功,但也有大过,而且还是非兵不利的大过,若此罪都能轻易揭过,那罪臣杨镐是不是也可以轻判?”
对于交情不深的孙承宗,袁可立自然不会轻易改变他的立场。
要是袁可立不提杨镐,朱由校都快忘记这么个历史罪人了,看着相争的袁可立与徐光启两人,朱由校看向李长庚道:“首辅,你认为该如何处置合适?”
朱由校的话中之意,既包含了对孙承宗的处置,也包含了对杨镐的处置,这对于已经是人精的李长庚来说,自然是不难猜到其中的两层含义。
面对皇帝的问话,李长庚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略作思考一番后,才回道:“回陛下,孙阁老与杨镐虽然都是战败,但两人的战败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起码从造成的后果来看,孙阁老的战败就比杨镐要轻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