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的重装突骑小队,其实只在无定河东侧,战斗了约两百五十米左右,前后不超过四十秒。
但对他们而言,这条路仿佛无比漫长的,唐僧西天取经之路,时间也好像过去了几百年。
考虑到肉搏厮杀的残酷,还有小队成员连人带马,体力和精神的极限值。小衙内仔细斟酌,才确定这段不长不短的“死亡之路”。
“回家”,激动的小衙内差点掉下眼泪。伴随着高声怒吼,他先用软鞭,劈甩到左后方鞑子战马的面部。再转身把铁锏当做飞镖一样,抛投出去,准确扎中右后方,一个手持三米多长骑枪的鞑子面门。
撒手锏不是演义小说中的艺术虚构。美国冷钢公司做过实验,投掷出去的中式铁锏,确实能穿透三四米距离外的猪头。
他们还给自己生产销售的中式铁锏,起了个更霸气的名字——刀剑破坏者。
九头鸟爆响的余音,还在无定河河谷中回荡。原本就如惊弓之鸟的鞑子,现在又听到唢呐名曲,误以为明军要发动总攻。
阿赛台吉领着队伍,好像退潮的海水,放弃围攻重装突骑,全都让到几米外的安全距离,只想着一心一意的大逃亡。
小衙内左手抓住马缰绳,轻微向左拉拽,给马儿指示方向。右手轮流把放置在前胸、后背、两侧大腿边上的,所有的投掷型卜字戟,一股脑的扔向鞑子战马。
“T”字形的卜字戟,飞行姿态很像直升机顶部的螺旋桨。不仅动能高,刺到裸露的皮肉里,不会立刻停止。
而是借助旋转的势能,继续在伤口处,切割肌肉群、血管或者筋络,实现二次伤害。
另一个尖头也有可能,因为旋转飞行,扎进战马身体,造成第三次伤害。
非洲三刃飞镰、苏丹飞刀、倭寇忍者的五位十方刀,都是类似抛投型卜字戟,采用多尖头设计,通过兵器的旋转飞行,提高锋刃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收到唢呐信号的孩儿们,也是群情激昂,在嗷嗷怪叫中,把自己所有的主副武器,全部抛投给狼狈逃窜的鞑子。
就在十人小队,拐弯通过无定河上的黄土通道,成功抵达西岸的时候,陕北威风锣鼓地动山摇般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