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迎来了一次特别的经历——去辅导四年级小朋友的作业。这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当夜幕降临,我怀揣着些许紧张和期待走进了小朋友的家。房间里灯光柔和,书桌上摊开着各种课本和作业本,小朋友正一脸苦恼地坐在那里,等待着我的到来。我微笑着和他打了招呼,便开始了这充满未知的辅导之旅。
我坐在小朋友的身边,首先大致浏览了一下他的作业,心中不禁暗暗吃惊。虽然只是四年级的作业,但涉及的知识点已经相当丰富,这让我瞬间意识到,辅导工作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拿起一本数学作业本,第一道题便是关于四则运算的。小朋友紧紧盯着题目,眉头紧锁,手中的铅笔在纸上犹犹豫豫,迟迟无法落下。我凑过去,轻声问道:“怎么啦,是不是遇到困难啦?”他抬起头,满脸的无奈和困惑,说:“我总是算错,感觉这些数字和符号在一起就变得特别复杂,怎么也算不清楚。”
我仔细看了看他的算式,发现他在运算顺序上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于是,我放慢语速,耐心地给他讲解:“在做四则运算时,一定要牢记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算式中有括号,那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你看这道题,括号里的计算你一开始就忽略了,所以才会得出错误的结果。”为了让他更好地理解,我又在草稿纸上重新写了一遍这道题,一步一步地拆解运算过程。
小朋友专注地看着,眼神中依然带着些许迷茫。我明白他还没有完全掌握,便又给他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他亲自练习。他拿起铅笔,开始小心翼翼地计算。每做完一道题,他都会抬起头,期待地看着我,等着我给出评判。
起初,他还是会在一些细节上出错,比如忘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或者在括号计算时出现失误。但我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而是继续鼓励他:“没关系,我们再仔细看看,想想刚才讲的规则。”
经过几次的纠正和引导,他逐渐找到了感觉,计算的速度也开始加快。当他终于连续做对了几道题时,脸上露出了一丝兴奋的笑容,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说道:“你看,只要掌握了规则,多练习,是不是就没那么难啦?”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遇到稍微复杂一些,需要多次运用运算规则的题目时,他又陷入了困境,开始咬着笔头,眼神中再次充满了迷茫和无助。我再次耐心地给他分析题目中的数字关系,引导他一步一步地思考。
“你看,这道题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还有括号。我们先算括号里的乘法,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再和外面的数字进行运算。不要着急,慢慢来。”我一边说着,一边在旁边写下关键的步骤和提示。
在我的不断鼓励和指导下,他终于攻克了这道难题,长舒了一口气,说:“原来只要按照规则,一步一步来,也能算出来呀。”看着他逐渐克服困难,我心里有了一丝小小的成就感,也更加坚信只要方法得当,耐心引导,小朋友一定能够掌握这些知识。
接下来是语文作业,阅读理解部分让小朋友犹如陷入了一片迷雾之中。他双眼紧盯着文章,眼神却迷茫空洞,对后面的问题完全不知如何作答。我轻轻地靠近他,温和地问道:“是不是觉得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呀?”他沮丧地点点头,说道:“这文章我读了好几遍,可还是不明白它到底在讲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该从哪儿回答。”
我先让他静下心来,重新仔细阅读文章,然后逐句逐段地为他剖析:“我们先不要着急回答问题,要先理解文章的意思。你看这一段,作者通过描写景色,其实是在表达他的某种心情。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的描述,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我边说边用手指着文中的词句,引导他去关注重点。
小朋友听得很认真,但依然有些似懂非懂。于是,我又换了一种方式,给他举例说明:“比如说,如果文章里写‘阳光明媚,鸟儿欢唱’,那很可能就是在表达作者愉悦的心情。我们要从这些细节中去推测作者的想法。”
接着,我们一起看第一道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的。小朋友望着题目,一脸的茫然。我耐心地引导他:“别着急,我们先回想一下整篇文章,作者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者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你想想,从开头到结尾,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