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丈儿站着,跟朱厚照宣传起来他们乡里的特产,还有砖的好处。
朱厚照饶有兴趣的听着,接着笑着说:“老丈,我们不是来买砖的,而是来买粮食的。”
“买粮食?”这个老丈一听,撇了撇嘴,兴致一下缺缺道,“买粮食得去乡的粮行营业点,咱们南谯乡,私人粮食可不准随便买卖。”
“怎么不准?难道您没有期货原单外的产出吗?”
小主,
“有是有,但这些,老丈家得自用,还得归拢一部分去当集体粮,存着以防万一。”
“可是官家不是说,各家自己得建一个粮仓吗?怎么都去存集体粮呢?是粮行的意思?”朱厚照露出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然后拿出一本本子,“如果是这样,那我可得记下来,之后发密奏给陛下,回头还能升官三级!”
老丈儿一听,居然是个秀才出身的主儿,连连摆手说:“这位老爷,可别乱说。我们是自愿去存粮的。”
“怎个解法?集体粮最新的调整,乡镇只能纳最多不超过年人均口粮消耗的1.5倍。
按照朝廷规定的人均口粮消耗,一个成丁一年四百斤,1.5倍就是六百斤,八岁以下,不必纳,八岁以上到成丁按三百斤纳。
这些粮食,是存着,每年腾换给百姓自用,是用来渡荒的。
南谯乡户均十二亩,水田居多,一年两季,年均亩产稻麦豆等在七百斤上下,一户二丁,也就是缴纳一千二百斤,集体粮差不多就两亩。”
“不是不是。”老丈似乎有点急了,跳脚说:“乡长没给我们加税,是我们自愿上缴的。这些粮食,是要拿去跟粮行换旧粮,或者借贷给私人粮行,还有一部分得用来酿酒用的,养鸡鸭的。”
“养鸡鸭!”朱厚照边上的杨老头儿瞪大了眼睛道:“北边到处都是粮食不够吃的人,怎么你们这里居然用粮食来养鸡鸭!”
“那管我什么事情!不养鸡鸭我们怎么赚钱?这年头粮食自家用是够,但衣服要添置吧,孩子未来要读书吧,哪样不需要粮食?
朝廷收集体粮,象征跟我们说了,是让我们有渡荒的本钱,我们也认。
但自家的谷子,产出多了,留在仓里,卖给粮行没几个钱,不如交给乡里去加工。
酿酒、养鸡鸭、能赚钱。
现在日子好过了,粮价回落了,大家吃饱饭了难道就不想吃点肉?猪牛羊长得慢,鸡鸭鱼不是想养就遍地都是。
谷子豆子一撒,鸡鸭就蹭蹭长大,肥鸭入了南京,连皮带馅,头尾都卖了,就是一分钱。
从扬州盐场买盐,回来腌咸蛋,我们家自己吃,卖出去也是一笔钱。
不说别的,就说我家,每天能从鸡场、鸭场,分到五颗鸡蛋、鸭蛋,我家敞开吃,也吃不完哩。”
老农极力的说乡长的好,竖起大拇指的好。
生怕朱厚照举报了,让这个不怎么“守规矩的”乡长,被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