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中平元年(184年)12月(11)

第二天,南市。

虽然津门闹出来这样一场大乱,还死了一哨虎贲卫,但赵忠这边却只能吃哑巴亏,毕竟动用皇帝宿卫这事可大可小,连带的雒阳令也不敢大声张扬,于是把这事与唐周的案子一结合,只说是蛾贼余党干的,象征性的派出衙役在城里转了一圈搜了搜,居然就这么算了。

“小姐姐,他们把你救出来了?”小女孩在糖葫芦店里一眼就见到了张芙蓉,惊喜的喊道。

“是啊,是啊,小妹妹,谢谢你,要不是有你,我真不知会怎样呢。”张芙蓉笑着回应道:“来,那天还说要请你吃糖葫芦的,今天补上。”她伸手取下数串糖葫芦递给小女孩,小女孩却没有接,摆手回绝道:“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可不是为了吃你几串糖葫芦才救你的,我会救你只是因为你是我的朋友。”

“可《吕氏春秋》中也记载过孔夫子评价子贡赎鲁人而不取其金之事。曰:‘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后来子路拯溺,事后受其人之牛。孔子又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可见施恩而受赏,拯死而获利,此是被夫子所提倡的,因为这可以劝喻世人向善。小妹妹救了我家娘子,便受几串糖葫芦又有何不可。”齐润听见了小女孩和张芙蓉的对话,走过来插话道。

“去你的!什么叫你家娘子!你这贼子快走开!别吓到我朋友!”张芙蓉见齐润一边说着一边走了过来,一时大窘,羞的狠狠推开了他。

但小女孩的注意力却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惊讶的张大了小嘴:“你居然读过书?!那你怎么会在这里卖糖葫芦的?”

在古代读书几乎是士人阶层专享的权利,是一种尊贵的象征,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垄断了知识的传播与定义,所以汉灵帝刘宏为了与世家士族抗衡,雕刻了熹平石经,把书经勒铭于石碑之上,供所有人观看,但也不过是自觉聪明而已,老百姓哪有识字的,而且终日要为衣食奔波,谁有时间去看那些根本看不懂的大石头,他们只会觉得皇帝花那么多钱搞出这么个石碑来纯粹是挥霍无度,而且此时代是察举制,那些识字的寒门就算能看懂这些石碑,想出仕为官一样需要投靠那些世家做他们的门生下吏,故而刘宏这个举措对当时的东汉来说毫无价值,只能说就像他给狗戴官帽穿官衣牵上朝堂嘲弄几句‘好一个狗官’一样,不过是自娱自乐的自以为出了一口恶气罢了。

“小妹妹,你不也是读过书的吗?”齐润笑道。

“那肯定啊,我家以诗书传家,家严曾拜太傅胡夫子为师,精通音律,博通经史,尤擅辞赋,那太学院里立着的那四十六块太学石经,还是家严参与校正勘刻的呢。”

“那你是。”齐润虽然已经猜到了小女孩的身份,震惊之余还是问了一句想确认下。

“家严现在朝中任议郞,晚生姓蔡,单名琰,字昭姬(注:蔡琰本字‘昭姬’,晋时为了避司马昭的袆给人改‘文姬’了。)。”小女孩说着,规规整整的做了一个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