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日。
建宁元年的首次考核,正式宣告结束。
那些外放的学子,在经过刘宏的召见之后,也纷纷启程,朝着各自的任地赶去。
而这些人的目的地,多为三辅、凉州、并州、幽州、扬州等边远之地。
如此安排,看似是对那些学子的疏远与冷落,实则却是另有深意。
一则,与冀、豫、兖、青、徐、荆等内郡相比,那些边郡士族、豪门的势力并不是那么强盛,那些学子到任之后,所面临的困难无疑会差上许多,很快就能掌控当地。
二则,那些边远之地,往往都是山高皇帝远,最是容易滋生各种问题的地方,只有派遣一批自己人过去,才最能放心。
三则,凉、并、幽、扬等地,全都处于大汉疆域的外围,只要控制了这些地方,就相当于将整个大汉处于自己的包围当中。
再加上刘宏手中掌控的北军,日后无论那些内郡中人如何折腾,都能轻松将其压制下去。
四则,经过王潜的引导,刘宏对大汉未来的发展规划,主要就是对外扩张与殖民,这些边郡地带,将来都是大汉对外的战争堡垒,如此重要的地方,自然要好生大力发展一番才是。
在安顿好这些外放学子之后,王潜随即又将目光放在了那些落榜的学子们身上。
如今,王潜负责的教谕部刚刚组建,虽然从考核当中吸收了不少精通经学、文章的人才,但相比于设学天下的计划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而此番考核,前来应考的学子,有近八千多人,而最终通过考核并授予官职之人,只有六百人左右,近七千四百学子落榜。
这些落榜学子,虽然在才学和理政方面差上一些,但起码也是熟读各家经学典籍的。
这么多读书人,放在这个识字率极其低下时代,绝对是一批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若是放着不用,岂不是太过浪费?
再者,这些学子虽然是因为技不如人才落的榜,但难免不会有个别极端之人会因此而心生怨愤,若是放其离开,难保日后不会惹出什么天大的事端。
因此,对于王潜来说,无论如何都要设法将这些人留下,以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才是。
得知了王潜的想法之后,刘宏自然是举双手赞同,当即便派人将那些落榜学子集中到了一起,并对他们开始了登记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