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王潜顿了一下,然后问道:“你来说说,在你小时候,从天气回暖一直到寒冬降临,大概有多少天?”
“大概有……二百五十天吧……徒儿记不太清楚了!”刘宏不太确定的回道。
“好,那就将其暂定为二百五十天好了!”
王潜打了一个手势,继续说道:
“在民间,有着“春种秋收”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除去翻耕土地、播种、收获所耗费的时间之外,只有那么一段时间,来留给粮食发芽、生长、到最后的成熟。
而这段时间,为师将其称之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对于农作物来说,只有经历完整的生长周期,它才能真正的成熟。”
“这就好比柰(苹果)一样,只有到了秋天,它才能长到拳头大,可如果提前采摘的话,其个头和分量,都会小很多。”
“哦,徒儿明白了。”
刘宏一脸恍然道:“师父的意思是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决定了其最后的产量?
一旦这个周期有所变化或是缩短的话,那么粮食的产量,便会降低。”
“不错!”
王潜叹了口气,而后问道:“你方才也说了,近些年来,天气越加寒冷,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冬日气候的延长,挤占的是春、夏、秋的气候,如此一来,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会随之缩短。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一样的土地,孝文帝时期的粮食产量,会比现在要高,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气候变化的影响。”
“原来是这样。”
刘宏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难怪孝文帝、孝景帝在位时期,能够开创一番煌煌盛世,这其中,除去二位先帝的才能之外,想必也是沾了气侯的光吧?”
听到这话,王潜也不禁诧异的看了刘宏一眼。
他也没想到,这小家伙居然能够将“文景之治”联想到气候上去。
不过,仔细一想,文景之治的出现,确实跟当时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
后人评价文景之治,大多都将其归功于两位皇帝的以身作则、勤勉节约等等。
但翻遍当时的史书就不难发现,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好像并未推行什么过于出色的政策。
而且在那段时间内,大汉内有诸多藩王的叛乱,外有匈奴的虎视眈眈。
在这种情况下,光靠抛开两位皇帝的政治手段不说,稳定、高产的粮食丰收,无疑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而粮食高产的关键,便在于生长周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