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想的是,这孩子是想活命的,肯定能撑住的,撑不住了,也自有他陪着。
他的命倒是不重要,他本也时日不多,全了这孩子的命倒是好事一桩。
他活得够本了,也活累了。
姜大的话,夫妇俩听懂了,感慨一句都是苦命人,也不再劝他。
只让他明天来一趟,捎带些东西给孩子,路上能用得着。
他们能帮的只有这些了。
姜大答应下来,很是感激夫妇俩。
早集结束,老夫妇就要归家了,走前将剩的面汤用小陶罐装着,交给了姜大。
姜大再次感谢一番,同俩人道别,去了食肆街的后巷。
这后巷是姜大每日在城里最长待的地方,因他虽是来乞食,但形貌却不脏乱邋遢(只是看着落魄),食肆便没驱赶,还常给他些饼面(肉肯定是没有的)。
日子久了,附近的居民也都认识他,有心善的也偶尔会接济顿吃食。
可以说,姜大行乞这几年都靠着后巷里的救济。
后巷里自然不止他,各色老小乞丐都有,只是他从不与人相争,又独来独往,尚能维持住表面的和睦。
乞丐们是划分地盘的,姜大的地盘是别人争剩下不要的地儿,他挺满意。
他照常在一众乞丐的目视下,慢慢从巷头走到巷尾的一处角落,然后盘腿坐下。
这儿不避风,他就没解开孩子,依旧贴在怀中。
乞丐们看他昨日没来,还以为是死在城外了,没想到今日又来了,还抱着个包袱。
几个老乞丐对视一眼,随后就有一小乞丐往姜大那儿走去。
姜大并不意外,把包袱稍稍向外侧了侧,确保小乞丐看见里面是个孩子就又往怀中放,抱着孩子慢慢地轻拍,让她睡得更安稳。
老乞丐们见状,轻呲,“还真是心善啊,自己都快死了,还抱个娃娃养。”
姜大并不在意别人的言语,自顾自想事。
他今日进城前,本打算把孩子送去慈幼堂的。
早集那会,嘴上说着没打算,其实是没办法打算,他不知道这孩子能怎么活,在慈幼堂总比跟着他好吧。
可当他看着女婴小口小口吞咽着面汤时,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