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4章 茄鲞

糊糊:“公元4至5世纪间,茄子悄然登陆中国大地。

南北朝时期,栽培的茄子多为圆形,形态上与初时的野生茄子相仿。

及至元代,园艺技艺精进,长形茄子应运而生。

清朝末年,这一品种更是远渡重洋,被引入日本,开启了新的传播篇章。

茄子入华后,不仅扎根生长,更赢得了新的雅称。

隋炀帝杨广,一尝茄子之味,见其色泽紫艳,非同凡响,遂赐名昆仑紫瓜,以示其珍稀与尊贵。

在隋代,昆仑紫瓜渐被简称为昆味,流传于民间。

关于昆仑之名,或与当时对南洋诸国的称谓有关,茄子自南洋而来,便自然而然地冠上了这一异域之名。

直至唐代末期,茄子仍未普及,作为进口蔬果,其珍稀程度不言而喻,更有了落苏这一别名,平添了几分雅致。

唐代,来自暹罗的珍稀白茄更是引人注目。

佛家典籍有云,乳可变酪,酪可凝酥,皆为乳之精华。白茄烹熟后,质地如酥,色泽亦近似乳制品,故僧尼们戏称之为酪酥,寓意其珍贵与美味。

这一雅称不胫而走,逐渐演化为酪苏乃至落苏,并最终成为所有茄子品种的通称。

茄子,在中式美食文化的熏陶下,历经千年演变,幻化出千变万化的风味与形态,成为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

家常的有鱼香茄子,非凡的有茄鲞。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特别吩咐王熙凤用茄鲞招待她。

做法相当不容易。

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籖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茄子做到这个份儿上,好不好吃不知道,但太耗时费事,算不得家常菜。”

来源网络

迷雾麋鹿迷了路:这就是古代厨子的高明之处了,鸡肉自己吃了,主人家吃梅干菜。

天涯赤子心:思路清晰,套路无痕。

孟婆来碗豆浆:据复刻的博主说,就是梅干菜扣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