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忠周之心

解阳人 长弓殷继 2944 字 7个月前

其人文、工商、农业等等,兴盛繁荣不可尽述,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十二县全部荣登GTP榜前五十名,且其中多县名列前茅。

如此一郡之国,拥户近三十万,总人口约一百八十万。

一百八十万!

放眼整个天下,又有几个一百八十万?

司、银、云、燕、庆、衍、楚、岳、秦、瀚、西、灵、东共计十三州,虽然名义上依旧属于周王朝,但也只是名义上。

周室历经两百余载,国势早已衰弱不堪,先君周炀王更是荒淫昏聩,臣子多谄媚奸佞之徒,致使朝纲混乱不堪,天子失威、军无战心、民不聊生。

这数十年来,大周战事不断,国土被列国瓜分殆尽。

两年前一场大战,大周更丢了瀚州与龙口郡,如今也只剩下了司州一地,总人口不过一百三十余万左右。加之当今天子内斗无双,外战稀碎,朝中又大多庸碌之辈,更令国人愈发绝望。所以如今的大周可谓名副其实的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而当今实力最强的龙骧国呢,君主牧龙进虽然年事已高,但雄心依旧不减当年,其雄才大略更绝非其他碌碌诸侯可比。继位四十余年间励精图治,曾东跨涿水,横扫燕地,剿灭诸侯;南下御楚、吴联军,更是在五年前乘天降大旱,汉水干涸之际,率大军马踏汉水,一举战败楚吴联军,而后覆灭昙花一现的强楚,最终尽收楚州肥沃之地。

自此之后,龙骧国坐拥燕、庆、衍、楚四州富饶之地,人口已近七百万,战将如林,谋士如雨,带甲之士近五十万,可谓雄霸列国傲视群雄。

如此雄厚的国力,即便贩夫走卒都能看出,这乱了近六十甲子的天下恐怕是要凝于龙骧国之手了。

而除却龙骧国外,至今尚存的其他诸侯已为数不多。

如那割据西北的卫国,因两年前攻占了瀚州,人口得以一跃增至一百六十万左右;而世代镇守银、云二州,民风彪悍的(女)梁国,其境内多为苦寒之地,气候寒冷,人口也绝不会超过两百万;还有占据东、岳二州,只能凭借横江天险苟延残喘的吴国,年年天灾,导致人口锐减,如今两州之地加一起,人口竟然不到一百五十万。

至于除却武都郡的武国领土外,占据西、灵二州,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射(yè)国,总人口也不过三百余万。

也就是说,现今天下十三州,包括大周在内,只剩下了七个国家,在籍总人口近一千九百万。

而武国仅凭一郡之地,便占了天下人口总数近十分之一,可想而知其底蕴有多深厚。

所以说,有时候学学乌龟,苟着,也不全是坏事,至少活得长久。

否则,当初三十六路诸侯中,那么多的郡国与公侯,为何独独只剩下了武国?这自然不是巧合。

可话又说回来,武国之所以能有这么多人口,自然少不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治理之功,但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得多亏列国数十年来相互攻伐。

毕竟大周鼎盛之时海内中洲在籍人口多达四千万之巨,而随着战火肆意燃烧,年年大战死伤无数、流民随之四起,加之天灾、瘟疫导致人口进一步锐减,如此已成常态。

而武国境内根本就没有什么战乱发生,有的也是响应周天子诏令,前往境外助战。即便有别国侵扰,武国亦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所以各地流民、灾民也不傻,久而久之,为了躲避战火是想尽办法逃往武国。

而因地理限制,往往逃往武国定居的人,大多来自于司州与三楚之地(三楚指,汉水以南的楚州、东州、岳州三地)。

楚州本是楚国之地,楚灭之后,楚人不愿投降残暴的龙骧国,遂星散逃亡。其中一部分逃往临近的吴国;而另一部分则远遁荆山,最终翻山越岭投了武国和射国。

至于司州流民,则是因为诸葛氏在大周的名声实在太好了,甚至有的周民先天的认为武国也是大周一部分!

按理来说,天下都属于周天子,这话本也没错,可乱世哪有道理可言?要都守法尊礼,天下也就不会乱了。

但这并不妨碍周民的看法,所以周民逃难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武国,简直和去自家后院一样,没有半点心理负担。

此消彼长之下,武国人口才得以井喷式暴增。

然而这两三年以来,想在武国安居乐业,已经没有过去那般容易了。

无他,概因人多地狭。

所以近些年,武国境内也多了不少以乞讨为生的流乞。

他们多老弱病残,没有务农、渔猎的能力,甚至卖身为奴为婢也无人愿意接手,便只得沿街乞讨,指那嗟来之食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