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里面有些内容,周编辑还是觉得有些魔幻的,比如内地二三十年后,现代化和富裕的程度。
周编辑是三十年前才跟着家人来香江的。
那时候,她才七八岁,她印象里的内地,那么贫困,那么落后,吃口肉都难。
她实在没有办法想象,再过二三十年,内地就能发展到比香江还繁华现代。
不过周编辑还是很看好这部小说在这边的热度,所以开的稿酬也很有诚意,千字五百元。
这个稿酬不算低,也不算最顶级,但是在香江来说,已经是很理想的价位了。
周编辑也没把话说死,说是如果后续反响好的话,会再涨价的。
当然,如果反响一般,她也会停止连载。
高悠也认可了这个价。
随后周编辑又谈起了出版第一部小说的事。
因为内地这边已经在谈出版,她希望香江那边也能和内地同步发行。
《香江华文报》打算每天连载两万字,连载一个月后,发行第一部。
这样热度上刚好赶得上。
不然内地先一步发行,到时说不定就盗版满天飞了。
高悠和内地这边的出版社沟通后,也答应了。
如果能在香江那边也同步发行,那自然对她也是好事一件。
现在她的钱包空空,拍片的计划也暂时推后了。
而且,她还在推进《指南》的出版,这个是自费出版的,她得预留这部分钱出来。
不过师傅潘玉凤却也没让她空下来,让她去参加“无疆慈善基金会”的筹备工作。
周末,高悠来到潘玉凤在京市的家,一处货真价实的四合院。
这次主要是潘玉凤给高悠介绍一下她的老朋友们。
“这位是孙老,这位是周教授,这位是傅馆长,这位是张老板。”潘玉凤一一给高悠介绍她的几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