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栋屋子初具雏形,宽三米出头长差不多有六七米,最低高度也超出了两米。还不能马上盖屋顶,里面湿气太重,再晒晒太阳让地面和墙体干透,到时候我们住进去才不会生病。
看着粘潮的土质恐怕得暴晒好几天,若是碰到下雨就前功尽弃了,大家讨论了许久,还是决定先盖上顶棚后再烘烤几天,只要不下雨,过个十天半个月住进去也行。
“我们拿什么盖屋顶?”许多田一直都想问,要是和竹棚那样用油纸加粗棉布,下大雨肯定会漏水的。
杨小麦没有正面回答。“当然是你们最熟悉的东西,现在我们把周围的毛竹都锯了,让太阳一整天都照到屋子上,晚上点几堆火烤,这样干的快点。”
锯倒的毛竹按屋子的宽度加长两尺截断,其中一部分对半劈开削去里面的竹节,毛竹的用量真不少,半个山包差不多快削平了,整个屋子都暴露在阳光下,晾晒的效果特别好。
只过了两天时间大家就急着要盖屋顶,于是一根根竹筒紧挨着铺满屋顶,然后铺上一层粗麻布再铺一层油纸,接着把破开的毛竹像瓦片一样相互咬合再盖一层,短时间应该不会漏水,为防止野物破坏,上面又铺上厚厚的土层,大家在土层来回踩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小麦在挖土的第一天就开始思考屋顶怎么做,参考前世山里的小竹屋,在地上实验了好几次,确定这种方法算最切实际的,初步看效果超出了她的想象,遮风挡雨应该是可以的,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漏水?
从里面看屋顶整洁清爽,几个男孩子商量用竹片做地板,刚好那些废弃的竹梢派上用场,一截竹筒破四片利用突出的竹节巧妙的敲进土里,墙上地上都铺了竹片,好漂亮的新屋子都不忍心踩脏。
许多田和万家富用竹筒当石块,在三分之二位置和着稀泥砌了隔墙,一个个圆圆的竹筒成了采光口,好看又实用,就是门槛有点高,宝儿要爬着进出,粗糙的篱笆门也有些扎眼,和屋里很不匹配。
屋子分成两部分,最里面是睡屋,门口加了个麻布帘,睡觉前用火把熏一遍,放下布帘排除蚊虫的侵犯,夜里可以安安稳稳的睡觉。门外是堂屋,做两个竹架放上竹床就是饭桌。
屋子的正前方借着三棵毛竹连着屋顶搭个凉棚,铺上一层油纸再加之前的粗麻布遮挡露水。屋子一侧就着山坡铲平做灶台,还用竹片铺了台面,砧板挖过来再拍进土里固定,炉灶重新挖两个。
原来的篱笆小院成了洗漱房、茅房及兔子们的乐园;八个孩子花了十二天时间,一个整齐漂亮功能齐全的家诞生了。晚上孩子们睡门里,小红睡门外,多么和谐的家庭氛围。
要搬新家了,总要添置一些东西,竹床需要增加两张,有堂屋就应该有饭桌,还要凳子,这些许多田和万家富正在忙活,要花钱买的东西不多。
镇子上还是要去的,米面吃完了要买,信是不是寄走了要打听,大家辛苦了这么些天,要买点好吃的犒劳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