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一边擦着额头那细密的冷汗,一边心有余悸地说道:“太子欲行弟子礼相待,我怎敢承受,这皇家之事,犹如行走在刀刃之上,一步都错不得啊,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事仿若一阵风,很快在长安城内传得沸沸扬扬,众人纷纷对房玄龄的谦让之风赞不绝口,皆言其高风亮节,令人钦佩。
李承乾得知房玄龄未到,心中虽有些失落,但也因此更加敬重他的为人,暗自叹道:“房相果然高风亮节,坚守原则,我当更加努力,不能让房相失望,定要成为一个能担当大任的太子。”
李泰听闻此事后,心中暗喜,觉得有机可乘,便来到李承乾的东宫,脸上带着一丝似有若无的笑意,说道:“大哥,房相此举,可见其谨慎小心到了极点。不过大哥也莫要气馁,日后有的是机会与房相交流,不必急于一时嘛。”
李承乾抬眼望着李泰,心中犹如明镜一般,明白他的心思,但也不想点破,只是淡淡地说道:“二弟说得对,我自是明白。”
李治在宫中跟着师傅勤奋学习,师傅将此事当作一个生动的事例讲给他听:“殿下,房相的谦逊和对皇家的敬畏,都是值得您用心学习的宝贵品质。在这宫廷之中,礼仪和分寸就如同人的脊梁一般,极为重要,万万不可忽视。”
李治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奶声奶气地说道:“师傅,我明白了,我以后也要像房相一样谦逊,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而在朝堂之上,房玄龄虽受封太子少师,但依然如同往常那般兢兢业业地处理着朝政事务,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自己的责任犹如泰山般沉重,不仅要全心全意地辅佐太子,更要为大唐的稳定和繁荣鞠躬尽瘁,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一日,房玄龄与几位大臣商议完朝政后,神色凝重地说道:“如今大唐看似风平浪静,宛如一潭平静的湖水,但实则周边局势依然复杂多变,犹如暗藏汹涌波涛的大海,我们不可有丝毫懈怠,需时刻保持警惕。”
大臣甲深表赞同,说道:“房相所言极是,那薛延陀的势力还在暗中蠢蠢欲动,犹如一只隐藏在草丛中的猎豹,随时可能扑出,我们需早做防备,制定周全之策。”
房玄龄微微点头,说道:“不错,还有那吐蕃,虽已和亲,但也需留意其后续发展,犹如盯着一颗尚未完全熄灭的火种,以防死灰复燃。我们要为陛下分忧解难,为太子日后顺利登基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身为臣子的使命。”
李承乾听闻房玄龄在朝堂上的言论后,心中对其更加钦佩,主动来到房玄龄的府邸拜访。
房玄龄赶忙出迎,恭敬地说道:“太子殿下,您怎么来了?老臣有失远迎,还望殿下恕罪。”
李承乾面带微笑,亲切地说:“房相,我今日前来,是想向您请教一些治国理政的关键问题。您经验丰富,犹如一座智慧的宝库,还望不吝赐教,为我答疑解惑。”
房玄龄将李承乾引入书房,说道:“殿下有此心,乃是大唐之福。殿下但说无妨,老臣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承乾虚心问道:“房相,您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一直让我颇为头疼,还请房相指点迷津。”
房玄龄微微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殿下,与周边国家相处,当以和为贵,此乃长久之道,但也不能因此而失了大唐的威严。需恩威并施,外交与军事两手都要紧紧抓住,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就如那吐蕃,和亲之举是为了谋求和平,但我们也要在边境加强军事防御力量,时刻保持警惕,以防万一。”
李承乾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犹如小鸡啄米般,说道:“房相的话让我茅塞顿开,犹如拨云见日。那国内之事又当如何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