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书院

在书院读书的时光是单纯又快乐的,一群懵懵懂懂的少年,其实心里并没有什么伟大的志向,可能一个个当下的最大冤枉只不过是考童年,考秀才。考状元估计想都没想过。

按照书院的规定,每个月考试的前三名是免下个月束修,虽然只有一两银子,但是在这些学子心里这是至高的荣誉。

虽然已经考过两次月考头名,但是春生依然是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考试。

这个月夫子已经开始讲《诗经》,春生务必庆幸自己有进书院读书,如果按他自己在家无非就是那几本开蒙的书翻到烂的,再添新书没有夫子讲解,也不过是光会死记硬背而不得其意。

这次考试的考题便是出自《诗经?七月》,题目写道: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整首诗词以朴素的话语概括了劳动人民全年的生活,似乎一下子把人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

开头便写了九月里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后便进入劲风凛冽的冬天,可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可是每年春天一到,农夫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

不禁让春生联想起自己两年辍学在家,上山打猎下河摸鱼,种田种瓜种菜,没有一天不在劳动,他家才过着不至于饿肚子的生活。一年辛苦耕种的粮食,除了交税,还要看老天爷是否赏脸,如果遇上风台和洪水虫灾,卖儿卖女的也不在少数。

心里马上有了主意,他提笔如有神助,迅速地在草稿纸上作答,文章润色后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问题后,才仔细地抄好在考卷上,直接交卷离场。

因为第二天是中秋节了,今日考完学子们便可提前回家,明日夫子们自会把考试排名张贴在告示板。

考完收拾好马上回了家的春生并不知道,他的卷子被夫子们纷纷传阅,又传到了院长手里,纷纷感叹文中句子朴实却有力,引经典又不古板,最难得的是,以当地水稻耕种收成作为例子,写起来竟是贴合实际而非浮夸虚构。

夫子们不知道的是,全书院可能林春生确实是唯一一个,能自己从一颗种子育苗插秧到割稻晒谷脱壳出米的书生了。

时代造英雄,春生哥却是被时代造了个农夫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