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病弱太子X女将军4

“是该让兄长早早离开北城了,丰城那般富饶秀丽之地才适合他养生。也难怪先皇临死还要带着人迁都南面,连这北城都是后来改的名字。”

原先,这里可不算最北呢。

池盈心中哂笑,大兴朝的过往仿佛历历在目。

大兴朝建立一百多年,也曾有过大国荣光和盛世景象,可到了先帝一朝时,便已有了颓势。

先帝也曾是个有志之君,面对国库空虚,官员腐败,通过科考选了一批新人入仕,鼓捣新政,整顿吏治,偏偏生不逢时。

新政在老臣贵族的消极怠工和阻挠之下将将有了寸进之功,便有天外陨石袭击了京都附近的武器库,引发京都大火和爆炸,不仅死伤无数,还被文官拿来做了筏子,抨击皇帝不仁,任用奸臣。

精通杂学的博士借用外邦学说直指其为天文现象,而非天神发怒,勉强为帝王挽回了些名声,又有小型地震频频发作。

先帝顶着压力花了许多精力赈济灾民,重修洪渠堤坝,就怕再有天灾被安在皇帝身上。一切正往好的方向发展时,被先祖打趴下了的邻国换了国主,还附带一个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国师,为他们造出了不少强大武器。

一群逐草汉子战力升级,体会到了杀戮带来的巨量金钱物资,迅速攻破了周遭几个小国,将其国民全部收为奴隶,负责种地做活,服侍他们。

先帝忙着新政,老臣谋算分权,只有戍边的将士发现不对,上报上去,竟被自诩强国的文臣嗤之以鼻,随意扣下。

直至邻国更名崇国,挥兵拿下数座北地城市,烧杀抢掠,剑指中原,朝廷上的众人才着了慌。派出剩下的将领前往御敌,却难阻崇国大军之势,纷纷送菜。

眼看敌军压境,京都不保,最后不得已之下,朝廷派出了被冷落、圈在京中的池家叔伯殿后。以近半池家军的拼死反抗和池家叔伯的以命换命,终于将敌人阻挡在了北地长河一侧,大兴都城也迁移到了南边。

小主,

一河之隔,只见哀鸿遍野,血染山河。百姓流离失所,将士十死无生。只有脑满肠肥的老大人们带着家眷换了个地方,依旧过着恣意富贵的日子。似乎只有百姓才是大兴的子民,贵人们却是“世袭”的贵人。

当然,对百姓江山心怀愧疚的也有。先帝就因此忧思过重,时常于新宫中最高处北望台上对着失却的河山哀哀哭泣。最后无力救国,写下《罪己诏》后很快吐血而亡,传位给了当时还是太子的今上。

本以为一朝天子换人,能给百姓找条新的活路,不料新帝上位后牢记亲爹的教训,口头禅就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阿弥陀佛”。日常求佛论道,安于享乐,政事只懂制衡,全靠一些忠心的老臣撑着。

直至太子长大些后,逐渐显露出惊人的才能,渐渐做出了些功绩,还是个爱民如子的仁善之人,有望改变现状,可二皇子及底下的数位皇子也长大了,还都各有拥簇,而逐渐年迈的今上也对既长又嫡的太子有了忌惮和意见。

当今太子为皇后所出,皇后母家本是勇毅侯府,算是武将获勋后转为文臣的典型案例。在迁都之时为了护持先帝和朝臣,皇后几位兄长先后死于兵祸。

连当时只有十二岁的太子都在战乱中与众人失散,在被崇国攻陷的区域辗转存活,一年后才寻机越过长河,将一份记录了河岸对面敌军防备图交给了守关的将军,立下大功,回归朝野,逐渐崭露头角。

而那时太子之母陈皇后已因独子丢失生死不知,兄长接连传来噩耗,加上逃难途中耗费太多心神而卧床不起。太子回来后不过两年也跟着去了。

宝们不知道什么原因,发布的两章丢了一章,干脆全放在第四章里面了W( ̄_ ̄)W╮(╯▽╰)╭ε=(′ο`*)))唉

第三个故事也完结了,第一个故事是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