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冒出来的轻工业(卷9 王丽主政 12)

回了家的老王一直在想两个事,一是这机器闲了一半时间,挺可惜的,二是加工出来这么多的半成品,又没有工人去做那个相对简单的收尾工作,太可惜了。

老王把儿子王子修和他老子老老王叫到一起,商量怎么解决。老老王说,“要不,把半成品的木梳3钱银子一个,卖给赵家和刘家,这样咱们挣的也多。”

老王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咱们盐州城里,就这两家老挤兑咱们,说啥也不能叫他们落着好。”

王子修也熟知木梳制做的工艺,他说道:“这半成品的木梳,就剩三道工序,细磨、上油和雕花,前两道是必须的,后面一道是美观的,叫我说,细磨和上油咱们找几个人帮忙,雕花咱们做个铁模,烧热了往梳子上一压,就是一个标。”

“这样的梳子可卖不了多少钱。”老王吧嗒着嘴说。

王子修:“我们成本低,可以卖的便宜点。我们老师说,机器生产后,会大幅度降低成本,然后降低商品价格,先一步使用机器的工厂,会把手工坊挤垮。”

听了王子修的话,老王陷入了思考,过了一会,他下了决心,说道“爹,你先烙花,就按子修说的,用简单的图案,一天烙三、五十个不成问题,子修上学回来再精磨、上油,一把梳子咱们卖7、8钱,肯定好卖。”

王家商量的同时,王丽也在开小会,他和工业局的两位领导也在讨论木梳的生产,参会的还有几个人,分别是市场调查员,机械工程师和几个相关的人。

王丽来盐州将近一年了,说实话,她对自己一年的成绩很不满意,从绝对指标上看,盐州的人口还比较靠前,经济指标居中,但从增长率上看,人口增长倒数第一,经济增长也是倒数,花钱指标倒在前面,如果各个县城把这些指标放在一起比,王丽肯定会不好意思,甚至辞职都有可能。

好在张国庆总是安慰她,刚解放第一年的县,情况都差不多,主要工作要放在稳定人心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花钱多,成效小,以后会慢慢变好的。

发现梳子产业可能成为盐州的经济增长点后,王丽很想抓住这根稻草,她安排了调研,让工业局也做了分析,今天这个会,是机器到位生产一天后的第一个会,就是通报情况,分析可能性。

调研员先通报了到酥州调研木梳生产的情况,“一万多个家庭以制作木梳为主业,还有大的工坊三十多家,其他各类工坊几百家,苏州城内有多个集市,销售生产木梳的各类原料,初步估计,酥州城年产木梳能够超过400万把,这些梳子有将近300万把售往南陈各地,剩余的大多售到金狼。海外也有一些销售,数量不到20万把。”

“一把梳子养活一个大城,酥州每年卖梳子收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两银子。酥州木梳的均价超过一两银子,中档的一把一两多银子,特别定制的高档梳几十两一把。”

工业局局长阮光剑分析了盐州大规模生产木梳的优势劣势:“劣势四点,一是盐州不临江,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不如酥州方便;二是盐州人口远少于酥州,各种技工数量也不足;三是过去盐州没有大规模采购原料,货源不见得有保障,也没有外销木梳的经验,没有现成的客户;四是盐州街道窄,防火上有缺陷。优势是生产成本低,可以很快扩大生产规模。”

王丽听完发言,安排了工作:“工业局要尽快组织一个专门的小组负责木梳生产,先在城外找一片合适的区域,建立防火工厂和仓库,然后把城内的生产存储设施都搬出去。分别和三家木梳厂对接,提升产量。”

“前期考虑把产品卖到我们自己的区域,先把酥州梳子挤出去一部分,再考虑金狼市场,金狼国号称8000万人,市场还是有的。”

“除了木梳之外,工业局再和机械研究所对接一下,找找类似的产品。”

这次会议后,工业局的工作来了个大转向,原来工业局的主要工作在盐场和化工园区,盐场主要依靠私营业主,工业局只要做好统计工作就行,化工园区是盐州的重点工作,州府还有一帮子人在忙,工业局也是跟着办些杂务,没有压力,日子过的还算逍遥,这次会议后,工业局有了自己的中心工作,原本只有十来个人的局,一下抽出一半去搞木梳,整个局都紧张了几倍。

小主,

阮光剑局长亲自抓木梳产业建设,原来的工作都转给了副局长。小小的一个梳子,让阮局长忙得飞了起来。

先是要在城外找块地,这就让阮局长跑了半个月,而后又要协调新标准建设厂房,又要协调安装发电机,一桩桩一件件,都只能亲自安排。

期间,又要和王、赵、刘三家协商,王家开始还想独占机器,悄悄发财,对阮局长的提议相当抵触,工业局第一次提议扩大产量,一起在城外新建厂房后,老王就找各种理由不与工业局的人见面。他已经尝到了甜头,没有几天时间,他挣的银子,已经超过了平时一年的数。

可惜好景不长,他存的木料很快用完了,做梳子的木料切割好后,都需要一个老化的过程,要不然做好梳子后,很可能会开裂。显然,他现在再去切割木料,老化也来不及做了,只好让出了加工室,他最担心的是,赵家和刘家也去加工,这样他就没有优势了。

第二天,老王又跑到加工室里,果然看到刘家正在操作,他心情复杂地回到家里,也没了干活的心情。千防万防没有想到,机器自己没有掏钱买下,人家想租给谁用,就租给谁用。

老王窝了满肚子的气,主动去找阮局长,找到工业局,阮局长居然没在,有人给他指了方向,说是在城东二里的地方看工地,他又气冲冲地出了城,去追阮局。

出了城,果然找到了阮局长,老王张嘴就指责:“阮局长,那机器你为啥叫别个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