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更上一层楼。”

……

“李程这说的是什么方言?”

“我怎么听不出来?”

“但是听起来好像很有韵味啊。”

“这韵律感太强了!”

“好像他的方言中多了很多不一样的音,有没有懂哥出来解释一下?”

“兄弟,这是古语发音,也就是说这首诗用的是古代的韵律。”

“所以我们听起来就是特别的舒服。”

“但是,当你用现代的汉语来念的时候,就会感觉总有一些别扭。”

“原来如此,可以的这波活不错。”

“就是,兄弟们,你们有没有觉得这首诗有点简单了?”

“我感觉完全没有跟上我的期待啊。”

小主,

这时语文课代表跳了出来。

“简单?”

“这首诗可不简单!”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古人曾用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来论画,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这样的诗句简单?”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样的诗句你告诉我简单?”

“课代表同志,我错了。你别教育我了,我感觉回到了那个被语文老师支配的年代!”

“兄弟,朴素中蕴含哲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你就学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