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絮之本,莫有金玉。
因情惑心,终为自毙。
改革既行,祸必将临。
改革初期,群臣反对,然而谢玿面不改色,从容淡定地面对群臣痛心疾首的责骂,他向反对声最激烈的官员府上递了拜帖,从容优雅地走进去,云淡风轻地走出来,那官员便彻底在朝堂上噤声。
坐在马车上,谢玿眼中尽是寒意,嘴角挂着一丝嘲讽的笑,人无完人,再怎么冰清玉洁之人,也会有把柄,谢玿不过较常人聪慧一点,看见了,抓住了,抓紧了,适当提醒,浅浅威胁。不必用力过猛,免得鱼死网破,给自己留下一身腥味。
他有什么好怕的?没什么。没有人可以阻止他推行改革。
他有人有权,背后给他撑腰的是皇帝,谁若挡他的道,除掉便好了,交予下面人去做,他依旧是林下之风千古贤相,谢玿兵不血刃,干净如初。
只是,谢玿目光悠远,望向朝堂外高邈的天空,充耳不闻四周低靡如鼠呓的反对声,他在心里轻声问道:
“王玢,这样,你会开心吗?会原谅我一点吗?”
……
解决了多数,剩下的就好办了。
便是再不满于谢玿强势变法损害他们利益的官员,也不得不与谢玿假意交好、虚与委蛇,他们面对的是权势滔天的驸马爷,自然要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帝犹如不知谢玿所为一般,亲之更甚于此前。
为君者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为臣者鞠躬尽瘁,忠民之事。一时之间,朝堂内外,风清舞弊,国境之内,四海升平。天下熙攘,微商云涌,遍地良田,桑林葱郁,市井繁华,八方来朝。巨贾豪强,苟营于重税,怒气郁积,然无可奈何。改革虽不足,胜在随机应变,因时制宜。
自改革起,府库殷实,国力日盛,至开平七年,真正迎来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史称“开平中兴”。
当然,这是后话。
谢玿利用权势和身份,悄然潜入朝堂,里里外外的人都被他贴上了“谢氏标签”,而他依旧是那个清廉正直的丞相大人。二十七个月内,谢玿悄然掌握大半朝政,而帝勤政爱民,也不是那般可憎。
也许就保持现状,就挺好。
谢玿理想化地想着,只要帝励精图治,谢玿必然尽心辅佐,仇恨便也淡去,这样也是对王玢的交代,王玢那么护着帝,谢玿又怎会让他为难?只要帝今后贤明,就够了。
在为先考守服的二十七个月内,谢玿在不动声色中,权倾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