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信 任

历史记载中,曾经有两位正直的东宫官员,间接批评过太子杨勇。

一位是历史上着名的“太子杀手”李纲,因为太子左庶子唐令则为太子弹琵琶,唱《媚娘曲》,李纲批评唐令则不该,唱淫靡歌曲带坏太子。

另一位是年纪较大的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柳肃,第一次是太子找占卜师,占卜是否太子位不稳,被柳肃知道,指出太子不该,会让隋文帝猜忌太子盼着自己早死。

第二次是东宫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与太子在宫内嬉戏打闹,并放声大笑,被柳肃撞见,指责那名官员不分尊卑,要交给执法处的人处理。

可两位正直官员批评过后的效果是什么?

太子不但没有改正缺点,反而对他们日渐疏远。

这也是为什么杨安制定第一个战略方针:赢得太子的信任。

只有赢得太子的信任,太子才有可能认为你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他好,才有可能接受你的批评和建议。

如果你不能让太子认识到你是站在他那边,那么他很可能认为你站在他的对立面。

站在对立面的都是些什么人?敌人。

正常人会听敌人的话吗?当然不会。太子作为一国储君,更不会。

这就如同后世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讲大道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甚至动辄指责,非打即骂,能不能教育好孩子?

当然不能。虽然古语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棍棒底下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作为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那会让孩子认为,你只知道站在家长的立场看问题,用家长的权威来压人。

而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孩子,等于让自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后果就是:孩子对家长的话要么是听而不闻,要么是激烈反抗,甚至跟家长对着干。

尤其是在孩子的几个逆反年龄阶段,表现得更加明显。

但如果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有同理心,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就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本来就很不开心。

不懂怎么教育孩子的家长,会指责孩子,劈头盖脸一顿羞辱,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孩子会怎么想?

首先是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反感上学。

其次,很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不就是一场考试没考好嘛,作为父母你们如此对我?下次我考得更差,气死你们!

而懂教育的家中,富有同理心,善于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看到孩子本来心情就不好,会迎上去安慰孩子:我有过和你一样的经历,因为没考好心里难受,但是没关系,我们下次再努力一点,争取进步一点点。

这样效果会好得多,孩子会认为父母是站在他那一边的,也因为受到了父母的鼓励,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会更加努力。

而隋文帝对太子杨勇的教育,跟多数家长一样,简单粗暴。

隋朝建立的同时,杨勇便被立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