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三年六月十六日,全国上下举行了统一的升学考试,各地县城设立考场,接受下级镇村考生考试。
潘都兰加作为全国最早的教育试点,参加考试的人数最多,共计三万人,其他各地都有一两万人左右的考生,毕竟人口基础摆在这,大部分的学生恐怕还在义务教育阶段,目前他们还没到中学的水准。
考试内容共有5门,类似后世三加二的模式第一就是占语,第二是算数,第三是选修课,选修任意语言,无论是南越语还是汉文都可以进行选择。另外两门也是选修,可以从国史,地理,科学三选二,前面三科各科一百分,后面两科各科五十分,考试时间一共三天。
考试期间各地都紧张不已,这是他们首次举报考试,要保证足够的公平性,不能出岔子,考题都是在考试开始的前一天,从省里教育院押送到各地,每结束一门考试,无论是试卷被送来还是被送回去都是重兵押送。占报的最新一期也是关于各地考试的情况,比如某某省某某县的某学生因作弊被取消考试资格,关键是他还是当地某官员的儿子。
“官员的儿子还作弊呢?”这自然引起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算他们的儿子没有参加此次考试,但是以后迟早会参加,自然要趁早关注些。
当然作弊的不止官员的儿子,不过相比其他人,官员的儿子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报纸上还介绍着对作弊人的惩罚,大多数人都是考试行为不正规,也就取消了他们的单科成绩,至于那种严重的,除了被取消了考试成绩意外,还被‘记录在案’,三年内不得再参加考试。
“这么严格啊。”大家都有点惊讶,不过大家倒是也没怎么觉得什么不对,毕竟这种惩罚在大家看来也不算严重,也没有牢狱之灾或者性命之忧。
“陛下果然是大公无私啊。”
由于考生数量并不算多,审核试卷也仅仅使用了三天,将答案分发给各地的教育院,由他们对试卷进行批改,同时保证每一份的每一道题都有3到4个人进行评阅,如果评分有较大分歧的,由审核组进行讨论,对分数进行定夺。
至正二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这一天占婆的统一考试宣布结束,另一边的何真也收到妥欢帖木儿的命令,和陈友定一起加入了对抗陈汉的战斗。
至正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妥欢帖木儿遣使前来,使者告诉何真,要求何真加入战争,何真也自然是不想加入战争,正准备找理由回拒,但是使者讲的很死,要求何真一定要入战争,不然元梁和陈友定将会围攻粤地,何真自然有所忌惮,毕竟两国若是围攻他,他怕是完全来不及抵抗,则是于是正式在六月二十日向陈汉出兵。
使者还和何真说尽量多拉一些同盟国加入战争,何真也是秒懂,他这是惦记占婆人起来了,他何真在中华的最南方,在古代也是穷山恶水之地,哪会有结交什么军事同盟呢。
妥欢帖木儿的目的就是让陈友定、何真等人在南方牵制住陈友谅,然后李思齐以及王保保从北方进攻陈汉,攻入武昌,覆灭陈汉政权,何真、陈友定、李思齐都是他们的人,占婆人到时候再给点利益给他们,应该就行,到时候他就能收复失地,以后去见列祖列宗,也不算丢脸了。古唐有安史之乱,我大元难道还解决不了小小的红巾军吗?
可惜安史之乱终究发生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唐朝借助他们强大的实力成功收复了失地。红巾军起义发生在元末时期,元朝这座高楼早就已经风雨飘摇,残破不堪。而元顺帝终究比不上唐玄宗,元顺帝虽说前期也励精图治,后来还是沉迷于享乐,原本元政府就已经极度腐败,元顺帝的不管事,让朝廷上下腐败更加严重。现在的元军也就是战斗力很低的一群民兵罢了。
何真派遣信使写信给制蓬峩,他的本意是不想参合这场战争的,而占城国距离陈汉也非常遥远,等到他们行军至陈汉的地盘,加之对地形不熟悉,恐怕也得半个月,所以他在信里是这样写的:殿下,此次我军应朝廷之名,向陈汉发动正义的战争……望殿下早日出兵陈汉。
然后何真又暗自写了封信,让使者偷偷的带给制蓬峩,毕竟元使者在这里看着呢,自然不能摆在明面上。
至正二十三年六月十八日,制蓬峩在维贾亚接待了何真遣来的使者,首先使者传达了第一个消息,便是元使者要求的召集占婆加入战争。其实使者大可不必传消息,此次元使者则是亲自在此次使者团里。
制蓬峩读了信后很诧异,这陈汉离他们十万八千里,行军都得好多天,何真也是能文能武的能人,自然是能看出这个道理,他有点不明白何真的用意。
使者则是暗地里找了个机会将第二封信传给了制蓬峩,制蓬峩则是等到回到皇宫后再看信,信上写着:贵国离陈汉甚远,大可不必前来支援。
制蓬峩秒懂,何真就是搞个形式主义,恐怕是元廷要求他这样做的,那么想必此次使者团里也有元廷的人。制蓬峩稍加思索,既然如此,那他就加入战争吧,反正加入战争又不一定要出兵。
第二天,制蓬峩则是召集了所有使者,宣布占方加入此次正义的战争,元使者自然欣喜若狂,这下子,妥欢帖木儿的任务他也就完成了,想必此次回去妥欢帖木儿会特别高兴,一定会大大奖赏他的。
第二天下午,使者团便离开维贾亚,元使者是蒙古族人,他是实在受不了南方又热又湿的天气了,于是他想尽快回到大都,等得到顺帝的奖赏后,他便准备找个地方,买置房产,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等到元使者走后,何真则是把使者大骂一顿。
至正二十三年六月十六日,全国上下举行了统一的升学考试,各地县城设立考场,接受下级镇村考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