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心里虽然高兴,却是连连摆手,“卿过誉了!”
王庶曾在殿上见过那少年一面,当时他还是兵部尚书,对于那少年的印象不错。
这群宰执太清楚,一个标准的度量衡究竟有多重要。
就说尺,如今各地用的名目繁多,有的地方依旧在使用太祖时的太府尺,也有三司尺,还有文思尺,再到如今的浙尺。
一个国家,十数种,甚至数十种尺,不论是对百姓还是朝廷,都隐患重重。
如今,竟然被找到了一个定值常量,怎能不叫人欣喜。
王庶上前一步,“陛下,臣建议,即刻从工部,户部,以及三司抽调人手,重组太府寺。”
“臣附议。”
“附议。”
赵鼎突然灵光一闪,农税,田亩,新式计量单位,好家伙,这是要捅破天那!
胆子未免也太大了,都不曾与自己商量。
而且,新式的计量单位,必须赶在来年夏收之前,颁行天下。
白野没有事先和自家先生通气,也是料定,以赵鼎的智慧,绝对能想到这点。
...............................
如今的山阴县,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秋收已过,百姓们充斥着喜悦,较于往年,地里的收成足足翻了一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城内城外,乡间地头,都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县衙的一众书吏就有的忙碌了,登记所有私田,虽然不难,但极为繁冗。
不仅要记录田亩的面积,还有位置,形状以及优劣。
几个小家伙也被白野抓了壮丁。
讨要的生铁也终于到来,铁器坊开始正式工作,目的就是研制钢材。
如今有了焦炭,水锤,加上那些能工巧匠,想来应该很快就会有成果。
林松孙收到李清照的邀请,带了十几个弟子前来投奔。
如今的永嘉学派,只是地方性的学说,都还没有形成体系,故而,林松孙起初有些受宠若惊。
即便是发展到后期,加上永康学派和金华学派,统称为浙东学派,影响力依旧极其有限。
说它能和理学,心学鼎足都是抬举了。
若是当时事功学说能大行其道,哪还有什么元明清...
对于林松孙的到来,白野大大的松了口气,手头上能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经过商议,青湖书院的山主由林松孙出任,他的弟子也都成为了该书院的夫子。
而白野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就是这十余人。
在他们教授蒙学之余,白野为其详细阐述现代学科的基本逻辑。
知识,规律反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恰巧,这又是一群唯物主义者,仅仅几天,白野就脱出手来。
对于这些人来说,由他们自己学,会比自己亲自教,来的更好。
而另一所书院则还没有命名,不过,山主定为李清照。
第一批学生就是那十余名浙东学子,加上白榆,陆游,唐婉,赵汾几人。
唯一的教授就是白野自己。
办学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资源,生源统统都没有,即便拥有李清照的名头。
因此,赵颖那摊子又多出不少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