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战斗小组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又构成一个战斗分队,各级分队根据其作战性质、任务、范围等情况,都可适当采用三三制。
作战时,“三三制”编组的战斗分队呈扇面散布在战场上,队形疏散,火力集中,一个步兵班进攻或防御的宽度、纵深通常可达百米,可用最小的伤亡达到最大的战术效果。
“四组一队”,是班组的战术编制和配合,例如一个班12人分为4个战术小组。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一个战术分队有突击组、火力组、爆破组、投弹组、支援组、掩护组等,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这样各组的协同作战,其发挥出来的效果往往是“1+1大于2”。
这样的战斗编组和战术战法,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战斗力,以栓动步枪的火力密度根本玩不转,在没有大量装备自动武器的部队中是无法想象的,前来观摩取经的其他部队的各级长官可谓大开眼界,经受了震撼般的心灵洗礼。
华夏国的近现代军事思想,深深受到苏国的影响,苏国援建的黄埔军校更是全盘照搬了苏俄建军的经验,其教学中极端重视政治教育、主义教育,以至于军事课程、军事技术和军事专业的教学训练时间被过多占据了。
黄埔的军事教官大多来自前讲武堂和保定军校,虽不乏精英人才,但由于他们长期处在近代落后的军事思想环境中,更因为苏国顾问对黄埔的教学影响力极大,黄埔基本就全套按照苏国军队的操典。
因局势和战争的需要,在北伐完成之前的黄埔前六期学员的教学缺乏系统性、稳定性,类似于速成班,只会简单刻板地遵循苏国的军校教育和训练理论。在早期的北伐和内战中,基本都沿用苏国梯次波浪式集团冲锋的战术理念。
受过严格政治教育,有着严厉军纪约束的基层官兵,以人力弥补火力的勇猛冲锋,关键时刻以白刃格斗近战肉搏。华夏国内的战场火力、烈度、攻防战术、军人素质都非常低下落后,面对火力弱、素质更差的对手,波浪式集团平推往往也可以赢得胜利,但是往往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但是碰到东洋军队时,其在技术兵器、战场火力、战争烈度、战术、攻防节奏、士兵素养各方面都碾压华夏国军,战斗力远超华夏国军队。和这样的敌人战斗,就远远不是靠人靠精神就能解决了。
东洋军队一个配备了数挺重机枪和掷弹筒的中队规模的战术分队,战斗时加强大队或联队步兵炮的火力支援,其战斗力可超过华夏军队一个营,甚至一个团。在东洋军队密集、强大的炮兵火力压制下,传统的散兵线波浪式冲锋只会徒增伤亡,毫无作战效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华夏军队长期沿用的步兵防御阵地及支撑火力点部署,或是按照一战时的德军操典,重机枪部署在阵地前方两侧,以交叉火力杀伤敌人。或是按照旧苏俄操典和内战惯例,部署在阵地正中,以求能最大程度瞰射发挥火力。
直到全面战争前期,面对强大炮兵火力的东洋军队,华夏国军依然沿用老旧的线性防御理论,按照苏俄和德军的旧式操典布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