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479年 - 502年),是南朝的第二个朝代。
南齐的开国皇帝乃是萧道成。他出身名门兰陵萧氏,在刘宋后期的政治斗争中逐渐崛起。萧道成在掌握军政大权后,取代刘宋建立南齐。南齐前期在萧道成和其子萧赜统治时期,政治较为清明。萧赜延续了萧道成的一些治国方略,注重发展农业,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进步。
在官制方面,南齐基本沿用了刘宋时期的制度,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小的调整。在地方行政上,州郡县的设置依旧发挥着管理地方事务的功能。
在文化领域,南朝齐有着辉煌的成就。永明体诗歌的出现是一大亮点,以沈约、谢朓等为代表的诗人,讲究声律和对偶,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发展。在绘画方面,也涌现出诸多优秀的画家,在绘画风格和技巧上都有所创新。在思想领域,佛教和道教依然盛行,并且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碰撞。
然而,南齐后期,内部政治斗争激烈。皇室成员之间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导致政局动荡不安。地方势力也时有反叛,使得南齐的统治根基动摇。最终在502年,萧衍起兵反叛,废掉齐和帝萧宝融,南齐灭亡,萧衍建立梁朝。
永明体诗歌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亦称“新体诗”。
产生背景
社会环境:南齐永明年间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为作家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统治阶级重视文学,文学集团活动频繁,促进了诗歌创作繁荣与写作技巧提高。
音韵学发展:随着佛教传入和佛经翻译繁荣,推动了音韵学发展。周颙着《四声切韵》,沈约撰《四声谱》,为永明体诗歌声律理论奠定了基础。
主要特征
讲求声律:严格按照四声八病之说,用韵考究,押平声韵居多,本韵严格,通韵接近唐人,使诗歌具有和谐的音乐美。
篇幅句式定型:诗的篇幅缩短,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五言十句的,句式趋于定型。
写作技巧精湛: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大量出现,典故自然融入,革除元嘉体诗痴重板滞风气,追求流转圆美、通俗易懂的诗风,写景抒情有机融合,还讲求诗首尾完整性与构思巧妙,追求意境。
代表诗人
有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其中沈约着有《四声谱》,在理论上阐述了永明体主张 。谢朓的诗风上承曹植,写景抒情兼取谢灵运、鲍照之长,其五言诗已具五言律诗雏形。
发展意义
革新诗风:纠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
推动近体诗发展: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近体诗的早期形态。
以下是一些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品:
沈约《登玄畅楼》:“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此诗写景清新自然,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烘托出“离群客”的孤独形象,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声律特点和写作技巧。
沈约《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全诗语言浅显平易,情感真挚深沉,将少年时与暮年时的分别进行对比,用典自然,展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旅途情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仕途的忧虑,在声律和对仗方面也较为讲究,是永明体诗歌的佳作之一。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句,对仗工整,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江景图,意境优美,体现了永明体诗歌在写作技巧上的成熟。
王融《巫山高》:“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烟霞乍舒卷,蘅芳时断续。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瞩。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该诗以巫山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在声律和用词上都具有永明体诗歌的典型特征。
沈约《昭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乃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未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英。朝华不足欢,甘为秋草幷。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此诗在剪裁与刻画技巧方面颇具匠心,着重描写昭君离开汉宫前往匈奴途中的所见所感,且半数诗句为律句,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声律特点。
南朝齐(479年 - 502年),是南朝的第二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