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可小说<">

第140章 楷书四大家

1. 生平经历:

家学渊源:其祖父柳正礼,曾任邠州士曹参军;父亲柳子温,官至丹州刺史;伯父柳子华,曾任池州刺史。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柳公权从小受良好的诗文教育,兄长柳公绰对他影响较大,不仅教授他德行礼法、史论经学等综合学识,还注重培养他的书法特长。他未入仕之前,就开始为人书写碑文,28 岁时书写有《符元亮碑》。

小主, 乐可小说

入仕为官: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29 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长达 13 年。元和十四年,他被夏州刺史李听提拔为幕僚。元和十五年,因“佛寺笔迹”得到唐穆宗赏识,授翰林院侍书学士,但未受重用。后历经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五朝,在文宗朝开始受到重视,一路升迁,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少傅、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唐懿宗咸通六年,柳公权以 88 岁的高龄卒于太子少师之位,追赠太子太师。

2. 书法特点:

笔法独特:柳公权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自创“柳体”。其字取匀衡瘦硬,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运笔方圆并用,以方为主,提按分明,顿挫有力。比如横画向右上微倾,长横稍渐上凸,短横右端稍凹,给人以稳妥平正之感;起笔、转折棱角分明,悬针、垂露都依字势而定,点画多取侧势,撇轻捺重。

风格鲜明:与“颜体”的丰腴雄浑相比,“柳体”稍显均匀瘦硬。“颜筋柳骨”的说法,很好地概括了两者的不同风格特点。“柳体”结构严谨,中宫收敛,外画伸展,英气飞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 主要作品:

碑刻:柳公权传世的书法作品中以碑刻为多。楷书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结体狭长,字形紧而实宽,疏密自然,点画粗细反差明显;《神策军碑》结体中宫收紧,主笔舒长清健,其余笔画紧缩,于谨严中呈疏朗、开阔和放射之势。

墨迹:行书代表作有《蒙诏帖》,风格豪放雄逸,体势遒劲流丽,字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构成章法上的变化;笔墨浓淡轻重有致,形成层次上的错落。此外,还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帖札作品也备受推崇。

4. 历史影响:

对后世书法的规范作用: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建立的一整套楷书规范,对后世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人们学习书法的重要典范。

广泛的传播与推崇: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在历史上备受推崇,流传广泛。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都对其作品进行临摹和学习,不断传承和发扬他的书法艺术。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赵孟頫(公元1254年 - 公元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自号水晶宫道人、水精宫道人,吴兴人,是宋末元初的官员、画家、书法家。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之十世孙。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南宋时期:赵孟頫自幼聪颖,过目成诵,文不加点,五岁开始启蒙,勤勉学习。十四岁时,担任真州司户参军。南宋灭亡之后,他隐居在家,致力于学,其才闻名乡野,常有人重金求购其文。

元朝时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再度出仕。他深受元世祖忽必烈、元仁宗、元英宗赏识,曾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等职。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赵孟頫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谥号文敏,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

2. 艺术成就:

绘画方面:

题材广泛且技艺全面:山水、人物、花鸟画皆擅长,在绘画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人物、鞍马、走兽画具有唐风,笔线雍容,赋色高华,造型精准;山水类洒脱简秀,清旷疏朗;花鸟类延续写实传统,工法融贯书法意蕴,色彩雅淡。

绘画理论创新: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扭转了北宋以来画坛古风颓废的趋势,使绘画转向质朴自然;倡导“云山为师”,强调画家要重视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提出“书画本来同”,以书法入画,使绘画蕴含文人气韵;主张“以画为寄”,强调绘画的内在功能,将个人情感融入创作,促进了文人画的深化发展。

书法方面:

书体风格:赵孟頫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皆擅长,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书法复古韵味浓厚,字体秀丽清晰,笔法严谨,圆通与沉稳兼具,结构润泽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