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辛弃疾

1. 生平经历:

早年成长: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为官,但一直希望有机会抗击金人,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这使辛弃疾自幼便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他饱读诗书,为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起义抗金:金主完颜亮攻宋之际,21 岁的辛弃疾聚众从耿京抗金。后来耿京的部下张安国叛变并杀死耿京,辛弃疾在归途中得知消息后,率领 50 余人夜袭金营,捉拿了张安国,并率领余下的万余人归附南宋,其英勇之举震惊朝野。

仕途坎坷:归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均未被采纳。还遭主和派打击,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虽一度被起用,但不久便病卒。

2. 文学成就:

词作风格:辛弃疾词风格悲壮激烈,题材广泛。他的词既充满了爱国情怀,又有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还有婉约的情感表达。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以及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例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文学影响:辛弃疾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现存词六百多首。他在词的创作上大胆创新,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辛词风格,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政治贡献:

地方政绩:在地方为官时,辛弃疾刚严果毅,执政卓有成效。他曾平定茶商起义,创建地方武装“飞虎军”,在粮灾期间主持救荒、兴修水利工程等,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战略主张:他始终坚持抗金,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主张和建议,如《美芹十论》《九议》等,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斗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战略眼光。

总的来说,辛弃疾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卓越才能的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作品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经典作品

1.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亮(字同甫)的。辛弃疾和陈亮都有着强烈的抗金复国的志向,他们在南宋朝廷主和派占据主流的压抑环境下,彼此激励。此词大概写于作者闲居江西上饶之时,当时他虽壮志难酬,但依然心系沙场。

2. 内容解析

上阕描绘军旅生活的豪迈壮阔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氛围。在醉酒之中还不忘端详宝剑,体现出词人对武器、对战斗的珍视。“梦回”说明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场景只能在梦里出现。“吹角连营”描绘出军队阵营里号角声接连不断的壮观场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生活。“八百里”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牛,用典“八百里驳”;二是指范围广阔的地域。将士们在营帐里分食牛肉,各种乐器演奏出塞外的雄壮乐曲,在秋天这个适合打仗的季节里,军队正在检阅。

下阕描述战斗场景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战斗的激烈,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射出时如霹雳般震响,把紧张的战斗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词人的抱负,想要为君王完成收复天下的大事,以此来获取生前和死后的声名。

“可怜白发生!”陡然一转,从壮志豪情的梦境回到残酷的现实,白发丛生,说明自己已经年老,收复失地的理想却难以实现,表达出深深的悲愤。

3. 主题和意义

主题上,这首词通过追忆往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抗金复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从意义来讲,它体现了南宋爱国志士的心声,反映了当时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辛弃疾豪迈奔放的词风,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他在文学、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