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句也点出了一个端倪,就是循大道无为而治的根本出发点是“发展民利”!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说的所谓仁政,倡导仁义,想恢复天下孝慈忠心却不可得。
而真正的仁政,是依大道行政,根本不沾义与不义之边。因为本来就该那样做,就说不上任何偏袒照顾,故而说不上义与不义。
那么样执政,老百姓自然就会各归其位、各取所需而互相关联合作(没利益冲突),就自然恢复孝慈了。
老子说这点也有可能暗指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
因为行圣人之治,天下太平,互不侵犯利益,各诸侯也自然会自觉恢复共拥周王室。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说的是最聪明的执政,不要宣扬及推崇如何获利。
即前面所说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物”,一切以满足实际生活所需为目的,有用则佳、不论贵贱。
其实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老子挺朴实,按照的是原始的吃饱穿暖即可。
一切可见的“利”不过是社会分配不公或统治者利益彰显的镜像影响社会人心造成的现象而已。
比如老子主张的“不尚贤”就因为若尚贤,其必一有权势就能获得比较丰厚的收益从而锦衣玉食、风光无限,就引起社会人心都向往着去当官掌权。
既无利可现,盗贼也就无物可盗(或盗之无益)。所以自然就没盗贼了。
老子倡导的社会价值观虽然很低级,但其方向上的指导意义却很重大。
简单地说,他那价值观可以改造的,可以按社会发展状况与时俱进的。
因为毕竟除了物质生活外还有文化生活(老子可能不存在啥子文化生活所需的概念,他觉得那不过人们茶余饭后自然该各自找的乐子而已。也就是他在后面所说的小国寡民中,老百姓“乐其俗”罢了!),可以合并起来考虑,这需要统治者适当组织运作。
不过,对中国人而言,文化生活又有挺尴尬的两面性。
一方面是自远古中国统治者即把文娱活动当成教化手段使用。
另一方面民间的确又自发地组织发展着调剂生活的民间文体活动。
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仅宣扬其“雅乐”而抵制一些俗文化的。
统治者把一些俗文化称之为“靡靡之音”冠以“亡国之音”之名。当然,或许指按当时价值观念的确不甚健康那种。
孔孟“与民同乐”其实就是那种教化方面为主的东西。
老子呢只认自然而然站得住脚那些。他只说:人民的需要就是该做的!
所以,他在第八十章中也还是说了要让老百姓“安其居,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的嘛。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是说仅靠“智”“义”“利”这三样治理社会(即“文”之意。“文”通“纹”,就是治理。)是不够的。
此句显然是反复强调,指明行圣人之道,循道治国才是最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