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恒在江宁粮价危机平息后,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地方士绅的文化领域。通过东厂的密探,他得知宗邺昭已悄然扶植了一批地方文士,这些人在书院与文会中散布对东宫不利的言论,试图煽动士绅群体对朝廷改革的更大反感。
江宁书院,作为江南最负盛名的学术中心,是此次文化对抗的核心。一天清晨,书院的讲堂内,一名新晋文士当众发表了一篇激烈的檄文:
“东宫以改革为名行剥削之实,江南士绅本应与朝廷共济,却因政策掣肘而寸步难行。士林的清誉何在?地方的尊严何存?”
檄文迅速在江宁的士绅与学子中流传开来,引发了巨大反响。许多年轻学子开始公开反对东宫的改革,甚至有人在城中组织游行,号召“还士林以自由”。
面对这一局面,苏子恒意识到,宗邺昭的策略已从经济对抗转向精神层面的渗透。这不仅动摇了士绅对中央的支持,更削弱了东宫在江南士林中的威望。
他迅速召集东厂密探,与江宁书院的几名中立讲师密谈:
“书院的声誉关乎江宁的风向,若让雍王的言论继续发酵,后果将不堪设想。”苏子恒说道,“东宫绝非要压制士林,而是希望通过改革让江南更加繁荣。这一立场,必须传达到士林之中。”
几名讲师点头,却忧心忡忡:“苏大人,这些言论已在士林中生根发芽,若要澄清,恐非易事。书院中也有不少讲师已被地方豪族收买,他们才是煽动学子的幕后黑手。”
苏子恒当即表态:“尽快找出这些人,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几日后,苏子恒与书院的讲师共同策划了一场公开辩论大会,邀请江宁士绅与学子参加,主题是“士绅与改革的关系”。这一举动迅速引起了全城的关注,许多人带着疑虑与期待涌向书院。
辩论会上,地方士绅代表首先发言。他们一边批评朝廷改革过于急功近利,一边强调士绅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性:
“士绅是江南之根,若失去了士绅,地方如何安定?东宫的政策一味打压地方士绅,只会破坏江南数百年来的和谐。”
苏子恒随后登台,言辞犀利却不失温和:
“士绅固然是江南的支柱,但若士绅只为一己之利,漠视百姓疾苦,这又如何能称为士林风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与士绅共同繁荣,而非彼此对立。江南若要强盛,必须从固步自封中走出。”
他的发言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许多中立的士绅开始重新思考东宫的立场。
就在辩论结束后,东厂密探公开了一批证据,揭示了数名书院讲师与宗邺昭的勾结。这些讲师不仅收受贿赂,还利用讲堂传播反东宫的思想,企图将书院变成地方反抗的阵地。
“江宁书院绝非少数人的工具!”苏子恒在书院的大厅内宣布,“任何试图利用士林对抗中央者,必将受到惩处。”
在东厂的护送下,这些讲师被押解出城,而书院的几位中立讲师公开表示支持东宫的改革立场。书院的风向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得知江宁书院风波被平息,宗邺昭并未气馁。他很快通过幕僚联络江南其他地区的书院与文会,试图将对抗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江南。
“江宁虽然暂时失守,但江南士绅的心已经动摇。”宗邺昭冷笑着说道,“东宫只能控制一个书院,却无法控制整个士林。接下来,润州与绍川的文士会同时行动,点燃江南的文化反抗。”
就在江宁逐渐恢复平静之际,东宫的一位重要人物——太子少傅李骞抵达江南。他是太子宗邺文的重要顾问,素以智谋和口才见长。
李骞抵达后,与苏子恒进行了一场密谈。他说道:“子恒,你的行动虽见成效,但江南的局势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士林的问题不仅是雍王的挑唆,更是改革本身触动了地方的根基。”
“那您的建议是?”苏子恒问。
“以士制士。”李骞微微一笑,“既然江南士林推崇文化与名节,那我们就用他们的语言反击他们。接下来,我会与江宁的文士联手,举办一场以‘改革与风骨’为主题的文会,借此重新夺回士林的主导权。”
江宁的风波暂时平息,但江南士林对改革的对抗情绪却未完全消散。苏子恒在给宗邺文的信中写道:
“殿下,江宁书院之事只是冰山一角,地方士绅的反抗已逐渐形成隐秘的网络。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对抗中央,更试图通过士林影响百姓的思想。若不彻底解决,江南改革将步履维艰。”
宗邺文回复:
“子恒,士林虽难对付,但只要我们能掌控风向,便能将地方反抗化为改革的助力。江南的棋局,胜负仍未可知。”
而在润州,宗邺昭的新棋局已经悄然展开。这一场围绕士林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江南的改革之路,也将更加波涛汹涌。
苏子恒在江宁粮价危机平息后,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地方士绅的文化领域。通过东厂的密探,他得知宗邺昭已悄然扶植了一批地方文士,这些人在书院与文会中散布对东宫不利的言论,试图煽动士绅群体对朝廷改革的更大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