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榫卯与秧苗

京城,这座古老而繁华的都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明广袤的土地上。

城中的工部工坊,此时正被一片炽热的氛围所笼罩。

熊熊炉火肆意跳动,似要冲破天际,将整个工坊映照得通亮如昼。

那炽热的温度,如汹涌的浪潮,扑面而来,烤得人脸颊生疼。

工坊内,工匠们赤裸着上身,古铜色的肌肤上挂满了汗珠,在火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恰似一颗颗散落的珍珠,那是他们辛勤劳作的见证。

铁锤一下又一下地砸在烧得通红的铁块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激昂的奋进之歌,在工坊内久久回荡,诉说着工匠们对技艺的执着与追求……

林羽与苏瑶肩并肩,缓缓穿梭于这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工部工坊。

林羽的目光如炬,紧紧锁定在一件件新造的器械上。

每当路过,他都会下意识地伸出手,轻轻摩挲器械的表面。

那粗糙的纹理,像是工匠们手心厚厚的老茧,又似岁月镌刻的痕迹,仿佛正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向他倾诉着工匠们倾注其中的无数心血。

指尖触碰的瞬间,他仿佛能感受到器械内部蕴含的炽热温度,那是工匠们对技艺的执着与热爱。

苏瑶则微微皱眉,眼神中满是专注与审慎。

她的目光如同一把精准的卡尺,细细审视着器械的每一处构造。时而,她会微微点头,似乎是对某个精妙设计的认可;时而,又陷入深深的沉思,双唇轻抿,脑海中如飞速运转的齿轮,默默思索着改进的方法。

她的神情严肃而认真,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眼前这件器械,以及如何让它变得更加完美的思索。

在这弥漫着金属气息与烟火味道的工坊里,这些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物件,宛如一座坚实的堡垒。

它们承载着林羽和苏瑶抵御外敌、让国力蒸蒸日上的殷切期望,是他们在这条布满荆棘、艰难险阻的前行道路上,始终坚定不移、不断奋进的强大底气所在。

“林公子,苏姑娘,新型投石机改良已完成初步测试,射程增加了近两成!”

一位年轻工匠满脸通红,兴奋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他一路小跑,匆匆来到林羽和苏瑶面前,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自豪,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他们的伟大成就。

林羽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

“干得漂亮!不过战场上瞬息万变,容不得半点差错,还得继续优化,确保它在实战中能够发挥出最大威力。”

他的声音温和却又充满力量,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温暖而又坚定,给人以无尽的信心。

苏瑶则轻轻走到一旁,拿起那张被汗水浸湿、满是褶皱的图纸,眼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她纤细的手指沿着图纸上的线条缓缓移动,仔细端详了许久后,抬起头来,认真地说道:

“汝观之,此部件衔接之处,若能再精琢几分,非但可减其运作之时所耗,更能大增投石机之精准。”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着灵动与聪慧,让人不禁为她的才思所折服。

就在这时,工坊的大门“吱呀”一声被猛地推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工部尚书李大人神色匆匆,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连官服都有些凌乱。

他快步走到林羽和苏瑶面前,微微喘着粗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

“林先生、苏姑娘,方才获悉,朝鲜使者朴孝文已至京城。此番其携朝鲜于农业种植及水利之新成果,欲与吾朝展开交流合作。皇帝陛下对此极为看重,已降旨令工部操办接待诸事。”

林羽和苏瑶对视一眼,眼中同时闪过惊喜的光芒。

林羽微微颔首,语气坚定:

“朝鲜乃吾大明藩属之国,长久以来,与我朝往来甚密,情谊深厚。此番交流,恰似干柴遇烈火,必能碰撞出绚烂火花,为两国开创崭新发展契机。李大人,时不吾待,吾等即刻前往迎接。”

一行人匆匆赶到京城的驿站,驿站内早已布置得整洁有序,彰显着大明作为天朝上国的风范。

朱红色的大门,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处处透露着精致与大气。

朴孝文身着一袭华丽的朝鲜服饰,头戴乌纱帽,正站在厅内等候。

见林羽等人进来,他的眼中立刻闪过一丝敬意,连忙上前几步,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久仰林先生和苏姑娘大名,今日得见,实乃朴某之荣幸。此次前来,一是为了表达吾朝鲜对大明恭顺之意,二是希望能与大明分享吾国在农业与水利方面技艺,共同谋求进步与发展。”

他的汉语说得极为流利,声音中充满了诚恳,让人感受到他的真挚情谊……

林羽连忙拱手回礼,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朴使者客气了。吾朝在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也多有成果,正盼着能与贵国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小主,

他的笑容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仿佛两国之间的情谊在此刻又加深了几分。

次日,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如同般飘浮在空中。

双方在工部衙门宽敞明亮的大厅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大厅四周,摆放着各种精美的瓷器和书画,彰显着大明的文化底蕴。

朴孝文率先展示了朝鲜改良的水车,这水车造型独特,与明朝常见的水车大不相同。

它的轮轴上布满了精巧的叶片,在水流的推动下,能够平稳而高效地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