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与苏瑶,于翠麓山谷中,宛如栖息于桃源仙境的眷侣,过着平静且温馨的日子。
每日,他们相伴穿梭于青山绿水之间,沉醉在诗画交织的美妙世界里,仿佛时间都为这份悠然惬意而驻足。
这天清晨,薄雾如轻纱般,轻柔地包裹着整个山谷。
草尖上的露珠,恰似晶莹剔透的珍珠,在微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林羽,身着一袭素色劲装,如往常一样,在院子里专注地练剑。他身姿矫健,剑花闪烁,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刚劲与洒脱。
苏瑶则在一旁的石桌上煮着早茶,精致的茶炉中,火苗跳跃,发出“噼啪”的声响。
茶香袅袅升腾,与山间雾气缓缓交织在一起,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一片宁静与美好之中。
然而,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如同一把利刃,瞬间划破了这份宁静……
只见一个身着官府差役服饰的人,策马疾驰而来。
那匹马气喘吁吁,鬃毛上挂着汗珠,显然是经过了长途奔波。
差役在院门前猛地勒住缰绳,翻身下马,神色焦急万分。他的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打湿了衣领。
“可是林羽先生?”
差役一边喘着粗气,一边问道,目光在林羽和苏瑶身上快速打量。
林羽听到声音,收剑回鞘,动作干净利落。他上前一步,神色中带着疑惑,问道:
“吾便是,不知何事如此匆忙?”
差役赶忙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封盖着鲜红官印的信件,双手递向林羽:
“林先生,此乃是礼部尚书王启年大人命吾送来,请您务必前往京城一趟。”
林羽微微眯起眼睛,目光落在差役递来的信件上。他伸出手,动作沉稳却又带着一丝隐隐的好奇,缓缓接过信件。
那信封质地厚实,触手能感觉到纸张的纹理,朱红色的官印鲜艳夺目,仿佛在诉说着信件内容的重要。
林羽轻轻捏住信件的一角,沿着封口小心翼翼地拆开,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生怕惊扰了信中沉睡的秘密。
随着信封缓缓打开,一张带着墨香的信纸映入眼帘……
林羽的目光落在信纸上,一行行文字如跳跃的音符般闯入他的视线。
瞬间,他的脸色微微一变,原本平静的面容上,眉头微微蹙起,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只见信中,王启年的字迹刚劲有力,言辞间满是恳切之意。
信中详细阐述了如今朝廷一项意义非凡的重大计划——朝廷有意举办一场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的文化盛会。
这场盛会,宛如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旨在将天下文人墨客汇聚一堂,他们能以诗词歌赋抒发胸臆;邀请丹青妙手一展技艺,让一幅幅精美画卷跃然纸上;欢迎曲艺名家登台献艺,用婉转唱腔和精湛技艺征服众人。
通过这场盛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明朝文化如日中天的鼎盛风貌,让世人领略大明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这还并非全部,盛会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四海之内的文化交流,让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如同百川归海,进一步巩固国家深厚的文化根基,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
王启年在信中对林羽的才华更是不吝溢美之词,赞誉有加。他提及久闻林羽曾在推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拓荒者,做出了诸多令人瞩目的贡献。
正因如此,王启年怀着满腔的诚意,诚挚地邀请林羽进京,共襄这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举,并担任此次盛会至关重要的顾问一职,期望林羽能凭借其卓越的才学和独到的见解,为盛会的成功举办添砖加瓦。
苏瑶见林羽神色凝重,心中不禁担忧起来,轻声问道:
“可是出了什么事?”
林羽将信的内容缓缓告知苏瑶,随后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
“此文化盛会,意义非凡,于国于民,皆为美事。然……昔日遭人陷害入狱之事,恰似一道深痕伤疤,迄今仍历历在目,吾心忧之,恐此事背后,或藏波折。”
苏瑶轻轻握住林羽的手,她的手掌柔软却坚定,仿佛传递着无尽的力量。她看着林羽的眼睛,安慰道:
“然此亦为吾大明文化增砖添瓦之绝佳契机。君素日心心念念者,皆为推动文化之兴。今有如此广阔之平台现于眼前,岂容轻易错过?妾身愿伴君同行,无论前路遇何艰难险阻,吾二人皆携手共对。”
林羽看着苏瑶那坚定而温柔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他心中的阴霾。他微微点头,说道:
“好,那吾等便一同进京。”
几日后,晨曦初露,林羽与苏瑶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漫漫路途。
他们一路晓行夜宿,穿越了青山绿水,路过了无数村镇。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京城那高大巍峨的城墙映入眼帘。
小主,
他们顺着官道缓缓前行,从广宁门踏入京城。
此时的京城,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棋盘街、崇文门大街、宣武门大街等主要街道上,都挂满了五彩斑斓的灯笼。
这些灯笼造型各异,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圆形宫灯,绘着花鸟鱼虫的八角花灯,还有灵动俏皮的玉兔灯。
微风吹过,灯笼随风摇曳,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这座古老城市的繁华过往。
街头巷尾处处都洋溢着筹备盛会的喜庆氛围。
街边的店铺忙着赶制各种与盛会相关的物件,绣坊里女工们飞针走线,赶制着精美的戏服;纸扎店里师傅们精心雕琢,制作着各种表演道具。
行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穿梭,手中挥舞着彩色的小旗。
林羽按照信中的指示,带着苏瑶沿着棋盘街向东,拐入一条幽静的胡同,来到了礼部尚书府。
府门高大雄伟,朱红色的大门厚重庄严,门上的金色门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如同镶嵌在门上的颗颗明珠。
门口的石狮子威风凛凛,蹲踞两侧,张着大口,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府邸的威严,也守护着府中承载的文化重任。
林羽与苏瑶对视一眼,深吸一口气,迈步向前……
王启年,一位年逾五旬的老者,身形微微发福,却精神矍铄,浑身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沉淀的沉稳之气。
他面容和蔼,那一道道皱纹仿佛是岁月镌刻的勋章,每一道都诉说着人生的故事。
眼神中,睿智与威严交织,让人望之便心生敬意。
见林羽踏入厅堂,王启年立刻起身,脚步轻快地迎上前去,脸上瞬间堆满了热情洋溢的笑容,仿佛春日暖阳般温暖。他双手抱拳,高高举起,大声说道:
“林先生,可把汝盼来了!老夫日日夜夜都在翘首以盼呐!此次盛会,关乎吾朝文化兴衰,意义非凡,还望先生不吝赐教,多多建言献策啊!”
林羽赶忙谦逊地拱手行礼,身子微微前倾,恭敬地说道:
“王大人过奖矣,林羽不过是一介书生,平日里也只是喜好舞文弄墨罢了。今能为盛会尽一份绵薄之力,实乃荣幸之至。大人如此信任,林羽定当全力以赴。”
一番热情洋溢的寒暄过后,王启年轻轻挽起林羽的手臂:
“林先生,此处不是详谈之地,去书房细聊。”
说罢,便带着林羽来到书房。
书房布置得古朴典雅,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一股淡淡的墨香弥漫在空气中。
二人在书桌旁落座,王启年微微皱眉,脸上浮现出一丝忧虑,缓缓说道:
“林先生,此次盛会规模之宏大,堪称空前。朝廷本意,乃欲彰显吾朝诗词歌赋、书画名作等传统文学艺术之魅力,亦有戏曲表演、音乐演奏、杂技杂耍等诸般艺术形式精彩呈于世人眼前,使天下之人皆能得见吾大明文化之鼎盛昌隆。为此,朝廷特于各地悉心遴选一批才俊之士,令其汇聚于京城。”
林羽微微点头,眼神中透着专注,认真聆听着。
王启年接着说道:
“岂料筹备之际,竟遇诸多棘手之难题。首当其冲者,乃经费匮乏也!此番盛会规模宏大,所需资费,恰似川流之水,浩渺无垠。然朝廷所拨银两有限,致使诸多物资采买与场地布置,皆深受其困。譬如那原本欲打造得美轮美奂之舞台,今因资费不足,只得暂且搁置,实乃憾事。再者,那预备用以展示书画佳作之展厅,亦因缺银修缮,尽显破旧之态,实在难以示人啊!”
林羽听闻,不禁轻轻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担忧之色。
王启年继续说道:
“再者,各地所选送之人才,优劣参半,其中不乏滥竽充数之徒。此辈为能于盛会之上崭露头角,不惜以重金贿赂负责遴选之官员,致使选拔诸事乌烟瘴气,尽显不公之态。而诸多真正身怀才华之人,竟因未行送礼之举,只得被拒于门外,着实令人痛心疾首啊!”
林羽听后,神色凝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王启年:
“王大人,此事十万火急,刻不容缓。谈及经费,吾等不妨向京城诸位富商巨贾筹措募捐。以此次文化盛事之名,弘扬大明文化之瑰丽,想来众多仁人君子定会心怀大义,慷慨解囊。
至于人才选拔一事,务必重新拟定严苛考核标准,且选拔全程务必公开透明,使众人皆能目睹选拔公正无偏,杜绝一切贿赂行径。唯有如此,方能确保盛会之品质,不负朝廷所托与天下人之殷切期望。”
王启年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连点头:
“林先生所言极是,就依先生之计。只是此重新考核选拔之事,关系重大,还得劳烦先生亲自操办。先生才学过人,又公正无私,在京城之中,无人能出其右。由先生来把关,定能选出真正人才,为盛会增光添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羽面露难色,无奈之下,只得应允:
“既然王大人如此信任,林羽定不辱使命。只是此事艰巨,还望大人能多多支持。”
王启年拍了拍林羽的肩膀:
“林先生宽心,老夫必当倾尽全力以佐之。吾等齐心并力,务须使此盛会圆成无憾!”
在接下来那些争分夺秒的日子里,京城的夜,静谧而深沉,万籁俱寂。
林羽与苏瑶所置身的书房,宛如一座孤岛,被黑暗紧紧包裹,唯有书桌上那盏孤灯,散发着昏黄且温暖的光。
在这寂静的夜里倔强地跳动着,将两人忙碌的身影,长长地映在斑驳的墙壁上。
林羽与苏瑶相对而坐,神情专注而凝重。
桌上堆满了各种纸张,有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有的则是勾勾画画的草图。
他们时而低声交谈,时而奋笔疾书,精心雕琢着每一个细节,只为制定出一套详尽且公正的考核规则。
从诗词创作的韵律平仄、意境营造,到绘画技巧的笔墨运用、构图布局;从音乐素养的音律把握、乐器演奏,再到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神情韵味,每一个方面都被他们反复斟酌,力求全面且严谨。
终于,考核的日子来临,现场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却又弥漫着热烈的期待……
天还未亮透,墨色的天幕上还残留着几颗稀疏的星辰。
报名者们便怀揣着对梦想的炽热渴望,带着精心准备的作品和才艺,如潮水般涌向考核场地。
人群中,一位年轻的书生紧握着手中的诗稿,手心里微微沁出汗珠,他身旁的同伴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兄,观汝神情如此紧绷,且放宽心。兄台此诗作,在下可是熟知的,文采斐然,定能在此次诗会中独占鳌头!”
被称作李兄的书生深吸一口气,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张兄,话虽如此,可此次盛会汇聚天下英才,吾难免心中忐忑。只盼能借此机会,一展所学,不负多年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