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文化对抗

“苏联是由一整套的理论做支撑,在满足人民美好愿景上,让民众跟着他们走。

相较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很难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他们匹敌。

如果我们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最好也有对应的理论做支撑。否则很难在意识成此上打赢他们。”

“不行,我们是一个多元国家,不能依靠一种理论作为执政思想,虽然这些理论确实很正确,当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都太过晦涩难懂了,专家研究都很吃力,更不用想让国家所有的民众都理解透彻,很不现实。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久的将来,我相信这很可能会发展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儒家,对我们未来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李明轩研究过很多西方的相关理论,很清楚其中的学习难度,当即否决了丹尼尔的提议。

丹尼尔的提议被李明轩否决也不生气,而是继续说道:

“既然这样,我们就将这些理论广义化,通过各种形式,将所欲相关的哲学思想和经济学价值观,都普及到全民,这样国民通过这些思想风暴也会对红色主义有抗性。”

“这倒是不错的主意,俗话说,堵不如疏,既然堵不住,那么我们干脆全部放开,让所有的观点自由碰撞,说不定还能再现2000多年前的百家争鸣的盛况呢。”

刘铭华听到丹尼尔的这个提议很赞同道。

“我也赞同,我再补充一点,其实意识形态上的斗争就是文化斗争,我们可以将这次的对抗归结为为文化战,我们需要在加大对国内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李明轩赞同的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正如李相所说,我们将其视为文化战,那么就需要国家不断对外输出南洋元素,不必归结为文学作品,可以是一首歌、一部电影,甚至一件衣服,一个符号,都可以视为南洋影响力提高的表现。”

“携带南洋元素的产品不只是向西方国家出口,也可以向中亚、南美甚至苏联地区普及,我想这些对我们南洋来说可能比那些土地更为重要。”

林荣欣作为参谋长从长远利益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