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是负责监国的太子,有自主用印的权力。
李善长和刘伯温这两个老东西算是辅佐朱标监国的。
现任的兵部尚书是乐韶凤,这家伙掌管过起居注,算是朱重八那个老登的心腹。
给这几个人添堵,杨少峰可谓是没有一丁点儿的心理负担。
毕竟这四个人加一块儿都凑不出半个好人。
至于大都督府那边,现任的正职大都督是李文忠,眼下正在准备洪武五年的北伐,暂时倒不太好去招惹他。
杨少峰可以拿倭国那些矮矬子们的祖宗十八代发誓,之所以不去招惹李文忠,单纯的就是为了北伐考虑,绝不是因为担心打不过李文忠。
算计好要安排工作的人员名单之后,杨少峰就开始琢磨着要给他们安排什么样儿的工作。
朱标负责监国,那就上一道哭穷的奏本,请求继续蠲免赋税。
反正宁阳县和登州府的百姓都穷的掉腚。
整个山东布政使司的百姓也穷的掉腚。
大明一千多个州县的老百姓都穷的掉腚。
不蠲免赋税就等于是逼着老百姓去死。
嗯,还应该请求大力修建水库和水渠。
抛开事实不谈,你大明朝廷不组织百姓修建水库和水渠,这难道不是你朱标的错?
安排完朱标,接下来就轮到李善长和刘伯温这两个老东西了。
李善长是中书省的扛把子,那就让中书省去琢磨琢磨布政使司、府、州、县改制的事儿吧。
毕竟大明朝的官制有点儿复杂。
敲黑板:除去熟知的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以及府、州、县的架构之外,大明还有一个“道”。
布政使司置参政、参议,分司诸道,称分守道;按察司置副使、佥事,分司诸道,称分巡道。还在一些地方设整饬兵备道。又有协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盐法道等。
再加上洪武三年改制之后,府一级也开始设立御台史御门,结果就是大明现在的官制乱的一批。
还是让中书省改一改吧。
最好是直接把整体的结构全给改成本官熟悉的那种。
比如中书省管着各个布政使司,然后各个府管着州县,州县再管着乡镇,乡镇再管着最基层的村社。
这样儿一级一级的搞下来,结构简单清晰明了,各级官吏也能各司其职,以后出了问题也好追责。
嗯,这个架构改制应该够李善长和中书省的那些官老爷们头疼上几个月了。
刘伯温那边儿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御史台的扛把子。
但是,民间那么多的冤案、错案、胡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麻烦事儿,你们御史台衙门不应该去管一管?
抛开事实不谈,你们御史台衙门难道就没有错吗?
至于兵部,最起码这个兵役年龄的问题你得先解决一下。
服役年限到了之后的退役安置问题是不是也得安排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