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基本也就没什么雄心壮志,大部分人就是在熬时间等着到了七十岁致仕好领荣养金。
一眼望到头的冷板凳,还要天天起得比鸡早来上早朝听训。但是让他们自己离开又不甘愿,现在既然六十岁就能退还能继续领朝廷的俸禄,这样大家都体体面面。
朝廷不会干涉他们之后如何度日,开个小书院之类的教教学生可以为大明储备人才,有兴趣研究杂学的,只要有什么可行的成果也可以进献给皇家,再那种头脑灵活的,没了朝臣的身份,就可以拿不薄的致仕金跑去自己做点什么买卖。
颇有一些人在这个月高高兴兴的领钱走人了。
而且,在交接过程里。
三四个人手里的活,给一个人干都嫌少。
那些半年之内都不能移交清楚的,就是平时真正在干活的人。
这些人的致仕金当然没领到。
朱棣反手就是一个圣旨下去,把所有真正在为朝廷干活的人官升一级,以十年为限,继续在朝为官,十年以后再议,到时候再次致仕,就以当时的品级来领荣养金。
朝廷里的官员这会,不说全部,大部分的人都积极了起来。
大家都是读了那么多年书的人,从为国为民以后流芳百世的角度,他们也更愿意在六十岁致仕后能真正的被皇帝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