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秦刚眉头一动,并非只是因为听了这王谋的溢美之辞,而是听出了他颇为深刻的眼光看法。
“学生又知主公在京城时便办有《东京时报》,初觉用意难揣,但后观沧州新政、对辽战略等诸多妙手频出,方才顿悟这份报纸之奇效。后主公再去东南海事院,随即便有《东南海事报》问世,他人只知主公当年巡阅南洋、所向披靡,学生却是深谙这报纸在前后之潜移默化之莫大功效。又因来到流求之后,观此地虽居东南海外,却能独临览四方大局,又观天下之势,学生便愿东施效颦,想借书院之人财之力,创办《流求时报》。”
乔襄文便道:“昔日菱川书院地处临泽,四方条件受限,进明虽然对这报纸一事多有研究,但他所编的格致学刊中却难以实践。这次来到流求,听其他谋划,吾甚赞之,也觉这是新菱川书院最适合做的事情,尤其是宫右丞听说此事之后,更是大力相助,便也成了此事!”
秦刚笑道:“原来,今天的新菱川便成了一家报馆!”
“请主公、右丞、山长随我来!”王谋便在前面带路,指引众人一起进了前面的院门。
秦刚曾让李纲在京城与明州办过报纸,熟悉这个时代里的报馆模样,这里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令他有点意外的是,这《流求时报》的规模不小:
光是他们走进的这一个院子里,便就并列排有七八间屋子,每一间屋子里都有近十人的样子,都在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偶尔也会相关耳语几句。秦刚他们走过,这里的人除了其中像是主事者会起身略略行礼之外,大多数人都还只是各行其事,不为所动。看得出平时报馆所定的规矩严谨。
秦刚伸首稍稍瞥了两眼走进的这间房里所编撰的稿件,有关于秦州最近的新政与法规的解读,也有今年海商对于水果与粮食需求的看法分析。
又走了余下几间,发现他们的分工还是比较明确的,有的是专注于流求各地官府信息,有的则是收集城里的市井传闻,有的介绍流求各地的风土人情,还有的会刊登读者寄来的诗词,甚至会加上像秦观、陈师道这类大家的点评。看得出,《流求时报》的涉猎面极广,其办报风格,多有模仿《东京时报》。
再往后,隔有一道院墙,则就是刻版印制的地方。大宋原本就已经有了活版印刷,毕昇的泥活字实际已经传播甚广,但是它还是存在着精细度上的缺点。到了流求这里,经过格致院那里的努力,加上这里金属冶炼技术的提升,早就已经开始大量采用铜锡混合的金属活字。
当然这些现在并非是秦刚所关注的重点。
“进明,我看这《流求时报》的信息来源非常地丰富。”秦刚已经关注到了,在编辑报房里,随处可见大量已经完成了分类与汇总的原始信息,“要想获得这么详尽丰富的信息,菱川这里还是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吧?”
“主公果然眼力非凡!其实,这两处院子只占如今新菱川书院的十不过三。”王谋镇定地说道,“后面还有数进院落,却是书院新开设的‘报学’学所,那里便就是为《流求时报》以及还有直接呈予岛上的执政院、监察院、军事院以及大议会各处内报的内容与人才的来源。”
秦刚听了后却是略有惊讶:报学?虽说当年菱川书院的定过规则,鼓励老师与学生可以遵循格致原理,提出任何的创新学科。但这王谋现在所提的,分明就是最基本的新闻学啊!
王谋继续说道:“以学生之浅见,报纸与书籍虽然都是以纸承字,然目的不一,功效迥异,却是殊途同归。书籍载圣人言,明大义、寻大道,然学之不易、更需长年累月之功;而报纸可登寻常事,讲真情理、通庶民意,虽润物无声,却有立竿见影之奇效。只是,学生将此理付诸实践体验,便发现:办好一份好报纸,必须要在访察、推演、通达这三点关键下力,方能事半而功倍!”
秦刚表面虽然听得不动声色,但此时的内心已经是波澜起伏,王谋所说的“访察、推演、通达”这三点,岂不正是后世新闻媒体学中的采、编、播三环节么?!
乔襄文此时插话说道:“其实,如果只是开设《流求时报》这么一份报纸,吾是不会去麻烦宫右丞的。但是进明站在菱川书院再度复兴、并发挥最大价值的种种思路,无异于开拓出更大更强的领域认知,至少它需要有着极大的经济与财力的支撑。仅凭我们从临泽出来时所带的一些,那是无法满足后面的需求的。”
王谋接口道:“实际上,流求并非只要有了一份《流求时报》就足够了,往小里说,其他诸如汉州、唐州、桃州等地至少每州都需一份对应的报纸。往大里讲,昔日《南洋事务报》停刊之后,南洋各地总督府及海商都在呼吁及时恢复此报。他们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很快就捉襟见肘,报学一科,不仅仅只是做在书房里的研究琢磨,更是需要将大批量的有用人才,直接投入到这里进行实际践行才好。”
小主,
说话间,众人穿过一条不是很起眼的廊道小径,来到了一座甚是高大的院门面前,上面的匾牌书写着“报学院”三个大字,门口却是全副武装的士兵守卫,看到一行人中的宫十二与乔襄文后,才对他们放行。
王谋继续边走边道:“报学院最初只是想尽快培养更多的可以胜任报馆事务的各方面人才。不过,在向宫右丞汇报后发现,所谓访察者,莫不过是暗谍明察,正合孙子兵法的五间之说,报人若想获得最好的写报材料,凡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及生间,五者不可缺一,便就是最好的谍察人材;然后再看推演者,上至庙算而定,下至谋略至胜。好的报学推演良才,若只用在报馆一处,岂不是太过于浪费了?而最后再看这通达一事,看似只是简单的报纸售卖。然而这世间识字者少,买得起又能读得懂报纸的人更少,报上之文,若想真正通联民意,则需更多之人,能将报上文章,转为民间之言,于街头巷尾、酒肆茶馆、田间地头而传播。能力可达此者,其终极意义非凡也!”
宫十二此时又道:“进明与僖老所言的报学,在宫某来看,更应是当前流求所缺的谍察之学。想起主公在京城遇险之事,尝反复思之,若是当时就有报学院的诸多人才同,一则访察房可在京城、边境等地各有布置,事前自然便可收集、汇总大量有用之情报;二则推演房必能从中推测、谋算出各种足以预警之细节;纵使前面诸事不利,奸人前计得逞,这通达房之人也可在各地发动声援、鼓噪民心。所以,宫某拟了条呈,报经大议会同意,执政院与军事院也就都成了菱川报学馆的背后主办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