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等一干将领当然不是那种无知的人,他们都知道,现在越是平静,等待他们的攻势就越是雷霆万钧。他们一点也不敢放松,日夜派出人手在城墙上巡逻备战。
与城内魏军的紧张气氛不同,城外蜀军的气氛简直可以说是轻松愉快。大部分士兵在休整,毕竟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军,人还是需要休息一下的,不过也有些人没得休息。没得休息忙碌着的人主要是工匠,士兵则轮流被派出去协助他们伐树、搬运木料。
这一次,他们要做的是三个庞然大物――三个超级大的斜面。这个大斜面倾斜度约三十度,最高处刚好有城墙那么高,斜面上铺上约两丈宽的木板。这个大斜面的下面还加装了无数个宽幅轮子,使得每个轮子对地面的压强减少,而不至于因这个物体太重陷入土地里。由于有轴承将摩擦力减少,使得这东西虽然笨重,但是却很容易被推动。
只要将这些大斜面推到城墙边上,士兵们就可以从斜面的木板上一口气跑上城墙,这东西可比云梯好用多了。其实这种攻城器械就相当于简易的攻城塔,古代就有类似的攻城器械,只不过刘厚将之简化成一个大斜面而已。
这种器械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士兵源源不断地冲上城墙,继而和城墙上的守军拼消耗。这种器械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守城方居高临下的优势,创造出与守军相对公平的战斗地形。缺点是行动缓慢、制造麻烦,而且怕火。
不过这些缺点对于蜀军来说都不算个事。这个器械结构非常简单,无非就是用木材搭个架子而已,只要木材足够粗大,多做点三角形结构,这样的斜面就足够牢固,可以同时供几百人踩踏上去。
所谓的制造麻烦是指使用的木料比较多,这是由于体制巨大导致的。但是,蜀军人数众多,刘厚只要轮流派出一小部分人去伐木就足够使用了,大部分人还是可以休整的。人多力量大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电动工具,但是用人海战术,一样可以让建筑速度变得非常迅速,只是三天时间,汝南城外就竖起了三个大斜面。
第四天一大早,进攻开始了,这次还是克秋杀部队先发,不过进攻的地点不是四个城门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城池西北角的一段城墙。通过空中侦察,蜀军已经知道,这一段城墙防守力量相对薄弱,关键是,这段城墙的后面没有瓮城,而城墙外面有大块平整的土地,很适合大斜面行进。
克秋杀很快就将这段城墙上的魏军消灭,热气球部队和愤怒的小鸟部队接力压制性轰炸周围,使得魏军无法及时登上这段城墙,补充这里的防守力量。无数蜀国士兵推着三个巨大的斜面开始小跑起来。
本来是十分笨重,移动不便的庞然大物,因为用了轴承这一革命性的技术而变得很容易推动,加上下面负责推动的士兵有几百人,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所以,这些斜面移动的速度很快。
至于怕火攻的缺点,刘厚根本没有去考虑,因为这段城墙上已经基本上没有活人了,这个时候还有谁能发动火攻?三个大斜面很快就被推到城墙边,搭在城墙上。
最先上去的是几个工匠和保护他们的藤甲兵。工匠三下五除二,迅速对斜面的高度进行微调,其实主要就是用木板加加减减,使得斜面刚好平齐城墙上的女墙,同时在女墙上还搭了一块木板到城墙上,这样就可以让士兵从斜面直接跨到女墙上,然后顺着那块木板半跑半滑溜到城墙上。
工匠的动作很迅速,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安装工作,后面早就等得不耐烦的藤甲兵一涌而上,蜂拥上城墙。当然,在这之前,愤怒的小鸟和热气球很配合地停止了轰炸,为他们的“登陆”城墙腾出地来。
藤甲兵上了城墙后,分开两队,向着两边,一路杀将过去。魏军慌忙上来阻挡,可是,藤甲兵刀枪不入,魏军如何阻挡得住。尤其是这些藤甲兵不止是藤甲兵,他们腰间都挂着霹雳雷,前排的藤甲兵用刀和敌人砍杀,如果敌人阵型太密集,一时难以冲击得动,后排的藤甲兵就点燃霹雳雷扔过去。
由于城墙很狭窄,一排人墙能容纳的人也不多,往往一个、两个霹雳雷就能将魏军的人墙炸得崩溃。虽然魏军也算训练有素,他们都不是贪生怕死之人,可是这种死法也太恐怖了。
霹雳雷在人群中爆炸,人会被炸得血肉横飞,有些人身上被嵌入了无数碎铁片,一时没有死去,痛得倒在地上翻滚来翻滚去,嘴里发出杀猪般的叫声。这种情况是最打击士气的。
魏军在加强版藤甲兵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很快就崩溃了,士兵们掉头往后跑,魏军的督战队连连砍杀逃兵,可是怎么也止不住逃兵潮,后来,藤甲兵迅速逼近,霹雳雷甚至扔到督战队中间,吓得督战队也扔了他们手中的军刀,没命般逃跑。
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楼梯下到城内,这是为了方便迅速为城墙上补充兵力。两路藤甲兵均很快就杀到有楼梯的地方,扔几个霹雳雷下去,将楼梯下严阵以待,准备在那里守株待兔的魏军炸得东倒西歪。
然后藤甲兵就涌下去,对着剩下的敌人就是一顿砍杀,瞬间就清出一块空地来。他们清出这块空地不是为了开晚会,而是让后续部队下来,然后在这里列阵。他们排列成经典的“夹心”阵型:外层是藤甲兵,内层是火~枪兵。
魏军涌过来拼了命阻止蜀军扩大在城墙下的阵地,无奈根本挡不住,近的被藤甲兵斩杀,远的被霹雳雷炸死,他们不但无法压缩蜀军的阵型,反而眼睁睁看着他们的阵地一步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