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节结束了,不知道读者老爷们有什么想法吗,感觉这一大章主角有些太飘了,一直在接触高的层面,有些违背我的初心了,可仔细想想这是主角顺利成长的必经之路,也就释然了,应该不会有大改,如若大家也有同样的感觉可以提出来,后面我会改善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吧。
PS……………………………………(下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是为了能够让本章发出去。)
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北辛文化,距今有8000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104]。山东石器时代文明包括距今8500年—7500年的后李文化[9],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汉字的较早发掘品追溯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文化的陶片,距今4000年—3500年之间的岳石文化。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夏朝禹分九州时,山东属于青州[104]。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于蕃,相土东都在泰山下。山东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也是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之一;商初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对山东东部未华夏化的东夷人,商王朝通过盟国奄国、薄姑国等对其进行统治[10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武王封姜太公吕尚于齐,封武王之弟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齐、鲁作为周王朝的两大支柱,经济、文化取得更快发展,对以后山东地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齐国临淄,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融合“东夷文化”、“因其俗,简其礼”,“举贤而尚功”,务实革新、兼容并包,国力相当鼎盛。齐国的工商业与技术如纺织业也非常发达,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鲁国都于曲阜,鲁国秉承周朝礼乐典仪,是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曹国建都陶丘,陶丘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至陶,定居经商,被后人尊为“商祖”。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大量贡献及深远影响。生于鲁都曲阜的孔夫子在这里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蚩尤(中华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齐鲁两国对中华文明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代表[10]。春秋时期山东境内有许多小一些的诸侯国,仅见于《左传》的就有55国之多,其中疆域及影响较大的有莱、莒、邹、滕等国,他们后来多被齐、鲁两国并吞。战国时代,齐国成为七雄之一;而现代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由齐、鲁两国拥有。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齐国成为最后被秦国吞并的诸侯国。秦并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临淄郡、齐郡、东郡、薛郡、琅邪郡、胶东郡、济北郡[8]。秦朝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将齐地划分为齐、胶东、济北三国。西汉初年,山东大部分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汉文帝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一分为七[11]。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兖州。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青州刺史部下辖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北海郡、东莱郡、齐郡、淄川国、胶东国、高密国。兖州刺史部下辖泰山郡、山阳郡、济阴郡、城阳国、东平国。山东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山东的粮食不断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临淄、定陶、亢父是全国的三大纺织中心,大量精致的纺织品自此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
第四章节结束了,不知道读者老爷们有什么想法吗,感觉这一大章主角有些太飘了,一直在接触高的层面,有些违背我的初心了,可仔细想想这是主角顺利成长的必经之路,也就释然了,应该不会有大改,如若大家也有同样的感觉可以提出来,后面我会改善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吧。
PS……………………………………(下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是为了能够让本章发出去。)
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北辛文化,距今有8000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104]。山东石器时代文明包括距今8500年—7500年的后李文化[9],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汉字的较早发掘品追溯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文化的陶片,距今4000年—3500年之间的岳石文化。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夏朝禹分九州时,山东属于青州[104]。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于蕃,相土东都在泰山下。山东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也是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之一;商初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对山东东部未华夏化的东夷人,商王朝通过盟国奄国、薄姑国等对其进行统治[10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武王封姜太公吕尚于齐,封武王之弟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齐、鲁作为周王朝的两大支柱,经济、文化取得更快发展,对以后山东地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齐国临淄,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融合“东夷文化”、“因其俗,简其礼”,“举贤而尚功”,务实革新、兼容并包,国力相当鼎盛。齐国的工商业与技术如纺织业也非常发达,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鲁国都于曲阜,鲁国秉承周朝礼乐典仪,是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曹国建都陶丘,陶丘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至陶,定居经商,被后人尊为“商祖”。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大量贡献及深远影响。生于鲁都曲阜的孔夫子在这里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蚩尤(中华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齐鲁两国对中华文明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代表[10]。春秋时期山东境内有许多小一些的诸侯国,仅见于《左传》的就有55国之多,其中疆域及影响较大的有莱、莒、邹、滕等国,他们后来多被齐、鲁两国并吞。战国时代,齐国成为七雄之一;而现代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由齐、鲁两国拥有。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齐国成为最后被秦国吞并的诸侯国。秦并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临淄郡、齐郡、东郡、薛郡、琅邪郡、胶东郡、济北郡[8]。秦朝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将齐地划分为齐、胶东、济北三国。西汉初年,山东大部分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汉文帝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一分为七[11]。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兖州。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青州刺史部下辖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北海郡、东莱郡、齐郡、淄川国、胶东国、高密国。兖州刺史部下辖泰山郡、山阳郡、济阴郡、城阳国、东平国。山东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山东的粮食不断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临淄、定陶、亢父是全国的三大纺织中心,大量精致的纺织品自此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
第四章节结束了,不知道读者老爷们有什么想法吗,感觉这一大章主角有些太飘了,一直在接触高的层面,有些违背我的初心了,可仔细想想这是主角顺利成长的必经之路,也就释然了,应该不会有大改,如若大家也有同样的感觉可以提出来,后面我会改善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吧。
PS……………………………………(下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是为了能够让本章发出去。)
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北辛文化,距今有8000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104]。山东石器时代文明包括距今8500年—7500年的后李文化[9],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汉字的较早发掘品追溯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文化的陶片,距今4000年—3500年之间的岳石文化。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夏朝禹分九州时,山东属于青州[104]。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于蕃,相土东都在泰山下。山东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也是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之一;商初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对山东东部未华夏化的东夷人,商王朝通过盟国奄国、薄姑国等对其进行统治[10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武王封姜太公吕尚于齐,封武王之弟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齐、鲁作为周王朝的两大支柱,经济、文化取得更快发展,对以后山东地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齐国临淄,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融合“东夷文化”、“因其俗,简其礼”,“举贤而尚功”,务实革新、兼容并包,国力相当鼎盛。齐国的工商业与技术如纺织业也非常发达,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鲁国都于曲阜,鲁国秉承周朝礼乐典仪,是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曹国建都陶丘,陶丘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至陶,定居经商,被后人尊为“商祖”。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大量贡献及深远影响。生于鲁都曲阜的孔夫子在这里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蚩尤(中华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齐鲁两国对中华文明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代表[10]。春秋时期山东境内有许多小一些的诸侯国,仅见于《左传》的就有55国之多,其中疆域及影响较大的有莱、莒、邹、滕等国,他们后来多被齐、鲁两国并吞。战国时代,齐国成为七雄之一;而现代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由齐、鲁两国拥有。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齐国成为最后被秦国吞并的诸侯国。秦并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临淄郡、齐郡、东郡、薛郡、琅邪郡、胶东郡、济北郡[8]。秦朝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将齐地划分为齐、胶东、济北三国。西汉初年,山东大部分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汉文帝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一分为七[11]。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兖州。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青州刺史部下辖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北海郡、东莱郡、齐郡、淄川国、胶东国、高密国。兖州刺史部下辖泰山郡、山阳郡、济阴郡、城阳国、东平国。山东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山东的粮食不断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临淄、定陶、亢父是全国的三大纺织中心,大量精致的纺织品自此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