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看上落第秀才

对于由谁来负责推广《大明疫病预防控制手册》,胡文霆经过一番权衡之后,目光盯上了江南一带,数量众多的读书人。

当然了,这里的读书人,指的是那些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因为江南地区科举竞争激烈,导致他们最终却没能如愿考上举人以上功名,而只是停留在秀才,甚至是童生阶段的那一部分人。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就提到过,江南地区因其社会经济的发达和城镇的繁荣,为该地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

不仅吸引了富有资产的官僚、地主,而且连仅有少量田地的农家,也会努力供养子孙后代们入学读书,希望通过科举来改变家族的命运。

同时,明代江南一带的书院,和各类学校教育也非常发达,在事实上成为了科举预备学校,使得江南地区的生员总数众多,举人、进士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从而形成了人文荟萃的局面。

这种繁荣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江南地区孕育出了许多引领科场风气的科举高地,相继出现了如莆田的《书》、常熟的《诗》等应试工具书,这些都代表着明代江南科举的最高水准,实现了江南科举的长盛不衰。

然而,这种繁荣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挑战和问题。比如,生员数量的激增,导致了所谓的“人才过剩”现象,即大量的生员被排斥于仕途之外,形成了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种病态,同时也加深了政治的恶化。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古代专制主义的官僚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观念对人才发展的限制,也揭示了科举制度本身的问题。

此外,生员的价值指向单一化、一体化,局促拥挤于仕途一路,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稳定性的下降。

这种特殊的社会病症,正是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结构,与政治结构一体化所激发的一种“人才震荡”,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实际上,在江南地区时常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中,比如苏州一带每年发生的“米粮运动”等,其中都少不了一些屡试不第的读书人的影子,包括前一阵子掀起的不利于胡文霆一些舆论风潮,其中也有这些读书人在其中煽风点火的因素。

而在后世已经成长为某党派高级干部的胡文霆,中间曾接受过无数次的党派相关理论学习和教育,对以太祖为首的党派成长壮大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是了然于胸的。

所以,胡文霆在发展自己力量的初期,就把着眼点放在了那些流民,以及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工匠们身上,如果再加上此次要着手拉拢的落第书生,那么自己的力量组成,就和后世太祖的发展策略非常接近了。

当胡文霆把自己的这个打算,说给邢沅听之后,邢沅先是对胡文霆这个天马行空般的想法,表示了极度的震惊,同时也提出了她自己的担忧,她说,这些人的目标,可都盯在入仕做官上,如今却要让他们去干这些小吏们才会干的事情,他们会不会不屑一顾呢。

胡文霆笑着对邢沅解释道:“嘿嘿,这个我也已经考虑到了,本来按照他们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来说,把他们这些人归属到太医院管辖,应该是最合适的。

可是我考虑到在他们这些人眼里,太医院虽然也有相应的品级,但还是算不上什么正经的官员,所以,我打算暂时把这些人的编制挂到户部名下,凭我同毕老爷子的关系,想来他也应该不会反对,反正我也没打算让他为这些人发放俸禄。

对了,连新部门的名称,我都已经想好了一个,在户部除了十三清吏司之外,不是还有宝钞提举司、照磨所、盐仓检校批验所、太仓银库等职能部门吗,如今,我再让陛下和毕老爷子,再加上一个防疫所,应该也是问题不大吧。

这个防疫所的主官就叫所长好了,品级和提举司的主官一样,也是正八品,另外还可以设数名副所长,品级为从八品,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正九品大使,应该可以安排下不少人了。

这样一来,我们他们应该能接受了吧,毕竟大部分的进士刚入仕途的时候,也才是一个正七品的官职,以他们秀才或童生的出身,能一下了就拥有了品级,还不知道会引起多少的眼红呢。”

邢沅紧接着又问胡文霆道:“公子,您一下子要破格给这么多人授官,吏部那边会不会找理由拒绝啊,毕竟公子您有些师出无名啊。”

胡文霆笑着说道:“嘿嘿,我想应该不用求到吏部吧,上次陛下不是给了我一摞,已经盖好章的空白任命文书吗?只要是正六品以下的非地方主官,我都可以直接填上相应的人名,就能完成对一名官员的任命手续。

而那些空白任命文书,到目前为止,我还剩下不少呢,正好这次可以先把它们用上,到时候再让陛下如数补给我就是了,毕竟我这可是完全在为他办事,总不能让我太吃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