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忠,作为朝中老臣,闻此言后立即恭敬地拱手施礼,询问道:“陛下所指何根源?愿闻其详。”紧接着,朱平安语出惊人,宛如平地惊雷在群臣心头炸响:“这一根源,就在于我中原自古沿袭的选官制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
一时间,满堂文武脸色骤变,皆愕然失色。“竟然是……选官制度!”众人窃窃私语,显然对这个答案感到震惊与疑惑。
田新忠虽然心中有所顾虑,但仍然直言不讳:“陛下此言是否过于激进?毕竟,选官制度乃各国遵循先祖遗训所定,陛下如此质疑,岂不是……”他未敢把话说完,深知此举触及到众多既得利益者的底线。
然而,朱平安并未退缩,他高声诘问,目光炯炯有神:“古时先贤倡导选贤举能,严于律己,勤政为民。如今我大秦人才济济,难道诸君忍心看到这些人才被埋没,那些本可治世安邦的英才被迫隐于田园,那些能开拓疆土的勇者只能栖身山野,这是何等令人痛心之事!”
面对朱平安掷地有声的质询,众大臣纷纷将复杂的眼神投向了他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犹豫不定。
朱平安微微一笑,言语间透露出改革的决心:“诸位爱卿,朕建议我们应摒弃旧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选拔人才,唯有如此,我国才能真正立于强国之林。朝廷统御四方,官员的品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朝廷对天下的治理效能,若官员才疏德薄,又如何能成为万民的楷模,引领国家向前发展呢?”
田新忠听罢,虽仍有疑虑,但也不得不承认朱平安的观点确有一定道理,于是他鼓起勇气发问:“陛下有何具体方案来实现这一全新的选拔机制?”朱平安嘴角浮现出一抹淡然而自信的笑容,一字一句有力地道出:“科举取士!”这四个字犹如一道破晓的曙光,预示着一场关乎国家未来命运的重大变革即将拉开序幕。
听到朱平安的一番讲解,众臣皆是面露惊诧之色,田新忠本就是寒门出身,已经热泪盈眶,差点当场就给朱平安跪下,至于那些大臣则是百感交集。
朱平安太妖孽了,若是其他人,根本就没有提出科举制的机会,甚至稍稍有改革的念头恐怕就直接被扼杀在摇篮中了,但是,朱平安却是不同,不说其能力和逆天手段,单单是他的身份又有几人敢动!
一但事情败露了,那可不只是砍头那般简单!
在庄严的大殿之上,诸葛亮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眼神炯炯有神,语气坚定而庄重:“陛下的这一开创性举措,必将如同璀璨星辰般镌刻于历史长卷之中,若能真正实行科举制度,无疑将使得我等朝臣的功绩与德行流传千秋万代,为后世所铭记敬仰!”
紧接着,荀彧国深表赞同:“如若我们能够真正做到从天下英才中择优选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所有人皆有机会通过自身的才学一展抱负,那么这必然是国家之大幸,百姓之福祉啊!”
此时,田新忠老臣亦起身附议,他的声音中饱含岁月沉淀下来的深刻感悟,“诸葛丞相所论述的正是老朽心中所感。老夫自幼出身寒微,然自小就痴迷学问,六岁那年家乡遭受饥荒之苦,无奈之下,只得离家外出求学,一路艰辛,直至十四岁有幸拜入张老先生门下,得其悉心教诲,方才有机会步入仕途,得以在朝廷施展拳脚。”
田新忠脸上浮现出一抹罕见的沧桑笑容,那是岁月磨砺后的坦然与感慨:“老臣的经历便是从底层一步一步攀爬而上的真实写照,深知寒门子弟要出人头地,其间所历经的困苦艰难,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他沉吟片刻,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继续道:“若是科举制度能成功推行,那就犹如向他们播撒了一颗希望的种子,至于能否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乃至参天大树,就要看他们各自的勤奋、毅力以及天赋了。这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更为我大秦江山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与智慧源泉。”
群臣跪下:“臣等叩谢陛下。”
朱平安朗声发问,言语间流露出对国家治理真谛的深深思索:“列位爱卿,尔等饱读诗书、历经沧桑,可知一国之根基何在?何为支撑社稷千年不倒的根本所在?”
群臣闻此深邃之问,一时之间竟无言以对,他们彼此交换着探寻的目光,面面相觑,似乎都在等待对方给出这个答案。终于,荀彧恭敬地回应:“恳请陛下开示,我等愿闻其详。”
此刻,朱平安从龙椅上徐徐起身,那身影挺拔如松,目光坚定如炬,他声音洪亮且深沉:“百姓!是的,正是黎民百姓才是一国之根本。若要作个形象比喻,我们这朝廷好比一叶扁舟,而百姓则如同承载舟船的江河湖海。水能载舟,使其行稳致远;然而,一旦失却民心,水亦能覆舟,使之倾覆于瞬息之间!”
话语尚未落地,朱平安紧接着又掷出一颗震撼心灵的重磅炸弹,全然不顾众臣是否能够立即领悟其中深意:“欲使一国真正强盛,首要在于实现国富民强!唯有国家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才能打造一支威武强大的军队,才能有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但请注意,我所说的‘国富’并非仅仅指国库充盈,更重在让民众富裕起来!只有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不再因饥饿和饥荒而困扰,人人得以温饱无忧,方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生产力,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这一席话如春雷般在大殿中炸响,引发了一片震惊与思考的涟漪。众臣们纷纷陷入沉思,口中反复咀嚼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