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是为了向外输出革命的话,那么海军就很有用了。
一战后,那些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每个人都吵着要独立。
如果苏联能够发展一支足以抗衡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出去解放那些殖民地,只要王师一到,斯特拉瑟相信殖民地必将箪食壶浆。
然而,想要说服苏联调整战略重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历史上那个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可不是一个好相与的家伙。
如果斯特拉瑟想要在将来达成苏德合作,以斯大林的胃口,除了要现实中的波罗的海三国外加整个波兰东部,德国重要的石油产地罗马尼亚和重要金属进口国土耳其苏联都要收入囊中。
没了资源,德国战争机器的开动就完全只能依赖苏联。
德国的命脉被捏在苏联手上是斯特拉瑟不能容忍的,这和把蛋蛋交给别人捏着有什么区别。
就算他知道中东有石油,但是什么时候能拿下来还是未知之数。
更何况以这个时代的开采技术,打出石油恐怕要到猴年马月了。
所以斯大林当上苏联的领导人不符合德国的利益。
斯特拉瑟希望苏联下一任上任的领导人除了支持工业化以外,还要大力发展苏联海军,并且思想上更加偏向于托洛茨基世界革命的那一套。
这样他才能说服苏联去“解放”印度,“解放”西亚,甚至“解放”远东,把瓜分大英帝国遗产的构想变成现实。
对于布哈林能不能成功,斯特拉瑟毫不关心,甚至是要反对。
不过在他看来,以布哈林的政治手腕,是打不倒斯大林的。
只要没了自己的帮助,布哈林就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已经证明苏德两国各自为战是取得不了对资本主义阵营的胜利的,我们必须联合起来。
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所有社会主义者应该团结起来,抛弃一切的偏见,集中力量,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斯特拉瑟给出了自己最后的总结,一旁的戈培尔认真地倾听着,然后拿出笔记本,把斯特拉瑟的话记录在了上面,这是戈培尔最近在整理的“斯特拉瑟语录”。
······
1927年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经济恢复的一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确保了欧洲局势的和平稳定。
英法把套在德国脖子上的绳索松了一点,加上美国的扶持,经济恢复的德国也明智地选择不再出来闹事。
看到能够确保财产安全,各国资本纷纷回到了欧洲大陆,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