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息茧房一样的紫禁城不同,深入基层部队的袁可立与王在晋,很快就知道所有战役、战斗的核心人物,原来是傻大胆。
本着剿灭贱奴,保卫大明的公心,两位大人像对待亲孙子一样,拉着小衙内的手,告诫以前的老部下。
“小尤将军打仗鬼点子多,还能一碗水端平。你们以后要团结一心、要帮扶支持他,不要自以为是……”
看着下面一大群,点头如捣蒜的各级军官,傻大胆感觉自己掏的大价钱路费,没有打水漂。
想笼络这帮子军头,不能一味的送银子送田地,也要借助老上级的威望,还有其他的辅助手段才行。
没说的,作为交换,袁可立大人的儿子袁枢、王在晋的大儿子王恒义,肯定是这次战役的有功人员。
对比眼高手低的孙承宗,战略眼光和实操水平双优的王在晋,不甘心老死家乡,也想给意见分歧者孙承宗,证明自己的能力。
假装一番推辞后,曾经担任过大明吏部、兵部、刑部三部尚书的王在晋,成为小衙内的干爷爷和高级私人顾问。
只可惜袁可立大人,重病缠身,不能当榆林军的高级参谋,在河北住不了几天,就要返回家乡。
在王在晋的指导下,鲁党今后的行动和布局,清晰明确起来。
战地戏剧团开始大力扩建。一支到混编明军大营,每天在各个部队轮流演出,激励军心士气;另一支到各地巡回演出,扩大影响力,顺便赚点小钱钱。
第三支趁热打铁,尽快编排,以追剿喀喇沁部落,为主要内容的新剧《千里捣巢》。
类似露天电影一样的演出台,被快速搭建起来。附近百姓,还有很多蓟镇明军的家属,纷纷跑过来蹭戏,混编明军来者不拒。
连带着北京、遵化很多的富家大户,拖家带口的来到卢龙县外面。
他们除了看戏,就是看着明军,在蜘蛛网一样的铁轨上,不停的朝城里打炮。
臼炮炮弹是曲射出去的,初速也不高。眼力好的,甚至能看到炮弹轨迹。